王辰和
[摘要]從數學教師的角度看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其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關鍵詞]感悟數學 重新認識數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219-01
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盡快進入狀態,對數學產生興趣?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體會就是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悟數學,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數學的再認識
(一)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可以說我們的生活中時刻都離不開數學,人類離開了數學就無法生存。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要和數學打交道,如打電話、購物付錢、看時間鐘點。我們要去某地,首先要確定目的地的方向和位置,等等,離開了數學我們將無法順利度過每一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心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筆者提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體會身邊的數學知識,切實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時刻離不開它,進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產生對數學知識探究的欲望。
(二)數學是一種文化
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社會價值,在生活中體會教學思想。通過學習只會做一些數學習題是不夠的,同時也要學習數學中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掘整理數學中蘊涵的寶貴財富。注意結合一定的數學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做到,教師不僅要做經師,更重要要做人師、教書育人,并且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教學的方法策略
(一)教師語言的使用、素材的選擇要不斷有新變化,并與生活結合,與時代結合
活潑生動的語言會增強學生求知的欲望,恰當地選擇素材會讓學生在心目中記憶長存。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會有所不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特征,因材施教。素材選擇要適當、語言要貼切、方法要得當,這樣就容易收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感覺很輕松。幾何中有這樣的命題“一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筆者采用的方法是用生活中較常見的事實來說明。選擇三根木棒做一個三角形,引導學生發現其中任意兩根的長度之和長于第三根,再如生活中人愿意走近道等都會使學生對該命題很好的理解。還可以畫幾種不同的走法,也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學生理解了甚至能舉一反三地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狗見到骨頭總是沿著直線方向跑去。再如:列代數式是學生學習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來突破這個難點呢?我們從學生非常熟悉的日歷入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日歷的探究,找出其中的規律,從而找出列代數式的一般方法。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真正感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生對這些生動實例的理解,也使學生能對數學奧妙的感悟。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精煉,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所占時間不宜過長,盡量不要超過15分鐘,讓學生有充分理解和鞏固的時間。
(二)教師的教法要不斷更新,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盡量生動化
傳統的教學是粉筆加黑板,那樣無法達到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圖像,可以用電腦演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很多需要較多語言來說明的概念、算理、公式等,它們往往又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都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活化這些現象,并且非常直觀、形象,學生易于接受,又可以自己感悟到這些數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教材。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增添了許多新的教學手段,讓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再是個人的勞動,它讓個人的智慧集體化。教學的追求就是簡單、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數學總是計算機仿真的核心,通過對復雜現象的仿真建模,計算機對數據流程進行了縮成和可視化,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數學技術正廣泛地應用于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
(三)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感悟數學,體會教學的實用價值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課堂中我們學習了很多與生活有關的數學,知道數學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但是,大部分知識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在實踐中應用過,不能真正親身感悟數學的使用價值。對具體的操作也不是很熟悉,數學的應用顯得模糊不清,不能體會學習數學的真諦。因此,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自己親身操作,去感悟數學的實用價值是十分必須的,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教學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陳旭遠.推進新課程[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04).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