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東 曹艷偉 吳亞男
[摘要]本文主要結合三亞學院俄語專業教學實際,分析開設《俄漢/漢俄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可行性,并重點闡述該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教學模式設計,提出了以跨文化交際為理論基礎,以發展學生翻譯能力為最終目標,以“動態翻譯觀”為核心的一體化互動旅游翻譯教學模式。
[關鍵詞]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 課程 課程體系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229-02
一、開設《俄漢/漢俄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必要性
從合作的大背景來看,中俄之間的旅游合作已經成為中俄合作的一個新亮點,雙方互為重要的旅游客源國和旅游目的地國。而且,在中俄互辦旅游年之后,兩國旅游交流進一步升溫,達到歷史上的最好水平。2012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中俄旅游合作論壇上提出,要把旅游合作培育成中俄務實合作的新亮點,到2015年中俄力爭實現雙向旅游交流500萬人次,中俄旅游文化交流必將得到進一步深入發展。目前,俄羅斯是中國第三大客源國。而根據最新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俄羅斯第一大客源國。雙方旅游交流和合作顯示出強勁的動力。在入境旅游方面,海南一直是俄羅斯游客喜愛的海濱度假目的地之一,雖然目前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俄羅斯游客仍然是三亞乃至整個海南的主要客源。中俄旅游文化的深入交流,離不開廣大對俄旅游營銷和翻譯人才的參與。旅游翻譯人才的素質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旅游營銷活動的成功與否。
根據筆者近年來對三亞對俄旅游營銷活動的不定期調查了解,以及對來瓊俄語國家游客的訪談,可以發現海南在對俄國家旅游宣傳營銷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不少俄語導游對于所游覽景點(如南山佛教文化苑)的中國傳統文化很難做到深入講解,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俄語國家游客對跨文化交流的訴求;第二,由于對對象國游客心理缺乏足夠的分析和認識,在對外旅游營銷文本的翻譯和撰寫方面,還存在諸多以漢語思維為基礎的營銷誤區。
在此背景下,結合我院地處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中心的區位優勢,以及我院不斷深入教學的課程改革和質量工程建設,我們提出開設和建設《俄漢/漢俄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的一些思路,以期能達到完善教學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
二、課程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俄漢/漢俄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建設有著良好的課程體系基礎。目前俄語專業的學科建設方向為俄語(旅業商務)方向,在課程設置方面有條件進行課程整合,形成以“旅游翻譯”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目前課程設置中與“旅游”相關的課程主要有《旅游學概論》《俄羅斯歷史/地理》《旅游俄語》和《酒店俄語》,此外學生還可以選修《中國旅游文化》和《旅游市場營銷》等多門課程,這些課程為俄語專業開設專門的旅游翻譯課程提供了良好的體系基礎,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學科知識的整合應用。
該課程建設有著較強的師資和教學經驗與經歷保障,尤其是在俄語特色專業的建設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改革經驗。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教授了除任教科目以外的俄語專業的大部分專業課程,課程前后涉及低年級基礎俄語、語法,高年級高級俄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旅游俄語等。正是這種教學科目的跨度,讓筆者有機會接觸了本專業不同階段學生的真實狀態,有機會結合教學實踐思考課程體系改革和建設問題。
根據我們專業建設方向,俄語專業人才培養的著力點在于旅游業和商務方向的專業人才。那么就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掌握有關旅游和商貿方面的基礎語言知識和形成適應相應專業要求的專業技能。為了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 我們開設了旅游俄語、商務俄語和翻譯理論與實踐等課程。這3門課程都是筆者曾經任教過的科目,筆者的體會是,這樣的課程專業性比較強,如果不保證充足的課時和更加合理的課程安排,很難保證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專業技能。
在此,筆者結合自身體會談一談課程整合的想法,主要涉及旅游俄語和翻譯課程,建議將以上兩門課程整合成《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原因如下:
(一)課時少,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以上兩門課程單獨開設,但是課時都較少,很多重點、難點問題難以仔細展開,重點講解,達不到專業以及市場的實際要求。鑒于專業實習的實際情況,在之前的時間,旅游俄語課程在大三上學期開設,該課程只有7周14課時(第8周考試)的上課時間。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是下半學期開設,共計32學時。在后期的教學計劃修訂過程中,課時雖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在本人任教的過程中深有感觸的是:第一,旅游俄語課程,讓學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掌握旅游行業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并非易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加之學生的后期自學能力比較差,在畢業之前很難形成未來職業所需要的相關技能。
(二)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中存在一定問題
該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養成基本的翻譯習慣,熟悉基本的翻譯技巧。但根據筆者的教學科研體會和學生的反饋情況發現:第一,目前國內缺乏真正適合本專業學生層次的翻譯教材,很多教材專于理論,也有很多教材因為編者研究范圍的限制,語料實用性不足;第二,該課程是一門系統課程,應該包括從語言思維習慣、跨文化交際、俄漢對比等多個層面進行教學人才培養目標,地緣優勢,以及市場對于學生的實際能力要求,提出以下課程整合方案:將《旅游俄語》和《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整合為“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
(三)教學內容的實際需求
選擇“旅游翻譯”作為課程教學內容,所選擇相關資源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和興趣,相比國內大量采用文學語料和科技語料的情況,旅游相關語料更貼近學生實際,能在閱讀和翻譯“有興趣”的語料過程中更好地“習得”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
三、相關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模式設計
(一)課程體系設計
《俄漢/漢俄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建設必須依據社會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以及我院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思路,課程建設必須依據學生的俄語水平和學習動機,考慮如何使學生潛能向現實的職業素質發展,與社會崗位的需求相適應,制訂相應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我們認為,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要解決以下問題:
1.課程定位問題。課程定位以發展學生翻譯能力為核心,該課程借鑒跨文化交際和整合營銷的傳播理論,將功能翻譯理論和目的論置于跨文化交際的動態環境中來加以理解,用“動態”的翻譯觀點解析旅游文本,分析語言差異,從而幫助學生形成適合未來工作需要的“真正的”工作能力。
2.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際應用相脫節。在該課程的理論層面上,強調“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為此我們提出以大量教學語料為支撐的“教學實操”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旅游翻譯是一門專業應用翻譯”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3.學生學習策略和翻譯技巧薄弱。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掌握多少獲取知識的手段和能力,是“會不會學”的問題,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能力——即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的調節和控制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4.學生在旅游或商務活動中翻譯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課程建設過程中強化“跨文化交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以跨文化交際為理論基礎,整合翻譯理論,構建學生的翻譯能力體系。
根據以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參考國內有關旅游翻譯的教改課程,整改后的授課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1)跨文化交際理論與案例分析;(2)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和俄漢語言異同(思維層面和結構層面);(3)結合旅游行業實際語料(也可結合適當商務材料)進行翻譯思路分析;(4)旅游相關行業俄語文案的撰寫(對俄營銷和產品宣傳方面);(5)網絡資源與俄漢旅游翻譯能力的培養。
關于課程課時問題,建議整合以后的課程在大三全年開設,預計(按目前課程設置估算)46課時。具體教學課時可以按照后期總體教學大綱修訂。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為了達到“真正發展學生翻譯能力”的教學目標,首要的問題就是改變以往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記筆記和做練習為輔的教學模式。要做到“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兩個原則。
關于互動教學模式,筆者一直在進行相關研究,同時也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比如建立了翻譯博客和以qq、微信公眾平臺等(論壇、群組)為平臺的網上教學模擬平臺,目前正在進行自建“俄漢-俄漢旅游翻譯語料庫”的材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力求打造四種互動模式:(1)課堂內互動;(2)課堂內外互動;(3)網上網下互動;(4)知識與能力互動,確保能完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要綜合多方面考慮。第一,教學內容和教學語料是否以學生為中心,是否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第二,教學模式是否以學生為中心,我們要在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大前提下,結合學生實際,綜合考察多種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結合翻譯教學要求的層次性、結構性等特點,設計一體化綜合教學模式。在眾多的翻譯教學模式中,重點考察研究諸如“翻譯工作坊”的教學模式。關于“翻譯工作坊”的教學模式,我們認為,這種類似于商業翻譯中心的形式能夠將全班學生組織起來,形成真正適應市場的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相應的協調工作能力。該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發揮“調解人、組織者、創造者、推動者、監督者和向導”的作用,引導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
四、結語
本文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踐,對開設《俄漢/漢俄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提出了初步的設想,并就該課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主張建立一種以跨文化交際為理論基礎,以“動態翻譯觀”為核心的一體化綜合互動旅游翻譯教學模式,有關本文提出的課程建設相關理論和實踐內容將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深入分析和論證。
該課程建設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俄語專業(旅業商務)的課程設置,進一步提高俄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服務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促進中俄旅游文化的深度交流。
【參考文獻】
[1]程盡能,呂和發.旅游翻譯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8.
[2]魯吉.英語學習策略應用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育科學,
2007(22):53-54.
[3]王蕾.工作坊式翻譯教學模式探討[J].科技信息,2011
(12):159.
[4]唐紅梅.旅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一體化研究與實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3):304-30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