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霞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呢?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進行學習,讓學生經歷各種嘗試活動,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策略。讓學生在直觀操作中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我經常提供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游戲玩耍中進行學習,能使學生興趣高昂、精神振奮,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策略
在新課程理念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做法。
一、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進行學習
數學學習要讓學生在嘗試中不斷學習,先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提出猜測、設計方案、動手嘗試、分析論證、得出結論。讓學生經歷各種嘗試活動,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策略。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讓學生經歷認真思考、提出猜測、設計方案、動手嘗試、分析比較、得出梯形面積公式。
上課伊始,我拿出一個梯形,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將一起來探究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認真思考,大膽猜測可以將它變成哪些我們學過的面積公式,然后小組合作設計方案、動手嘗試、分析歸納,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
學生經過認真思考,然后匯報:(1)第一小組要將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2)第二小組要將它轉化為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3)第三小組要把它轉化為兩個三角形;(4)第四小組要將它轉化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
各小組圍繞著自己的猜測開始設計方案并動手剪圖形或在紙上畫圖形,并推導公式。
各小組匯報:(1)第一小組將梯形沿著梯形的中位線剪開重新拼裝成平行四邊形,經過分析,現在平行四邊形的底剛好是原來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現在平行四邊形的高剛好是原來梯形高的一半,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就推導出: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2)第二小組將梯形沿著上底的兩個頂點作垂線轉化為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兩個三角形重新組合成一個新三角形,新三角形的高剛好是原來梯形的高,新三角形的底剛好是原來梯形的下底減去上底的差,長方形的長剛好是上底,寬剛好是原來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積=新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下底-上底)×高÷2+上底×高=(上底+下底)×高÷2。(3)第三小組將梯形沿著對角線連線把梯形轉化為兩個三角形,上面三角形的底剛好是原來梯形的上底,下面三角形的底剛好是原來梯形的下底,兩個三角形的高都是原來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積=上面三角形的面積+下面三角形的面積=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4)第四小組沿著梯形上底的一個頂點作另一條腰的平行線將梯形轉化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來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底就是原來梯形的下底減去上底的差,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高都是原來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學生再進行分析、比校,得出梯形面積公式。他們在不斷的嘗試中進行學習。
二、讓學生在直觀操作中進行學習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動作是智慧的根源,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新課標中也指出:動手實踐也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我經常提供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的機會。
如在教學《抽屜原理》時,我讓學生自已動手操作探索抽屜原理。出題:有4個乒乓球,3個杯子,把4個乒乓球放入3個杯子中,如何放?有多少種不同的放法?請同學們動手操作,并將操作的過程記錄下來。
學生動手操作,然后進行匯報交流,他們的放法有:(4,0,0)(3,1,0)((2,2,0)(2,1,1)。
觀察這些數據,發現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杯子里有至少2個乒乓球。理解“總有”和“至少”的意思。通過交流,學生理解了總有就是“一定有”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或“不少于”的意思。學生在介紹(2,1,1)這種分法時,邊操作邊說明,在每個杯子中依次放入1個球,然后剩下一個球任意放入一個杯子中,總有一個杯子里有至少2個球,這就是用“平均分”的方法分。
出題:有5個蘋果,4個盒子,把5個蘋果放入4個盒子里,如何放?有多少種不同的放法?請同學們動手操作,并將操作的過程記錄下來。
學生動手操作,然后進行匯報交流,他們的放法有:(5,0,0,0)(4,1,0,0)(3,2,0,0)(3,1,1,0)(2,2,1,0)(2,1,1,1)。他們通過動手操作,再次驗證了,把5個蘋果放入4個盒子里,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盒子里有至少2個蘋果。也證實了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最快可以找到無論怎么分,總有一個盒子的蘋果數至少是平均數加1。
通過直觀操作讓學生更能夠理解抽象的的概念。
三、讓學生在游戲玩耍中進行學習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能使學生興趣高昂、精神振奮,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低年級學生學過加減乘除法之后,我為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和計算迅速,我就設計了用撲克牌算24的游戲。
游對的規則:用一副或多副撲克牌,撲克牌的的A就是1,2-10的數不變,J、Q、K分別是11、12、13,大小王分別代表10。每次取出4張牌,加減乘除可以任意用,每張牌必須用一次且只用一次,得數等于24。誰算得快,誰就賺了這4張牌,最終看誰賺的牌多,說明誰的計算能力強。可以是2個人玩,也可以是多個人玩。
玩這個游戲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口算能力、反應能力等。我們班的學生對這游戲非常喜歡,經常玩,他們這些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總之,關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引導策略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同時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以上幾點策略,旨在突出學生主體,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有效、主動的建構過程,使學生樂學、學會、會學,以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參考文獻】
[1]陳小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三策略.廣西教育(小教版)2014(2)
[2]朱茂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策略.《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年第30期
(注:此論文是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立項課題《能力導向的教師有效引領策略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