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茜紅
【摘 要】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為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要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因此,課堂教學結構上應體現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即:“三主”的主體性教學結構的指導思想和“三自”的主體性教學結構的核心。 【關鍵詞】學習活動;主體地位; “三自”; “三主”
新編《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提出“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差異”,“采用揮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素質教育正是要喚起學生的這種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成長。
現代課堂教學應體現教與學的雙邊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學生的學習不是傳統的刺激反應的認知活動,而是需要學生親身參加的認知活動。因此,教師不能機械地隨意地把知識塞給學生,而應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動腦、動口、動手,并引導學生主動地利用已知的知識去發現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維,躍躍欲試,能開展討論,善于爭辯,人人樂學會學。所以,教學結構應體現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一、“三主”——主體性教學結構的指導思想
“三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構建了主體性課堂教學結構的指導思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他們雙方的作用都不可忽視。教學中沒有駕駛的主導作用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則是無方向、無學習目的的狀態下,以致學習陷于癱瘓。相反,排除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則影響學生多種能力和個性的發展。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獲知和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教學的效果最終是由學生學習效果來反映。只有在教師的主導下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教學才能施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進程,課堂才能作為學生的用武之地,訓練陣地,讓學生聽說讀寫,自己讀書、自己思考。如在進行文章的閱讀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自讀學習解決一些閱讀問題,對于知識點的重點、難點,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多方面、多形式的訓練,從而完成課文閱讀,知識點的理解、掌握以至學會應用。
二、“三自”——主體性教學結構的核心
“三自”,即在教師引導下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中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大部分可以采取“三自”的辦法來解決。首先,教師要有效地創設一個良好的提問題、討論問題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促使其產生一種急于想知道為什么或急于用自己的見解解決問題的愿望。其次就是,教師應根據學生課堂學習心理特點和課程特點靈活設計,課堂中讓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的方式,可以自由式,競賽式或隨機式。例如,在教授定語從句時,有一道漢譯英“我不會忘記在巴黎度過的那些日子?!惫P者板書兩句譯文(出自學生作業)
a)I wont forget the days when I stayed in Paris.
b)I wont forget the days when I spent in Paris.
然后讓學生思考哪句正確,或兩句都對,或都錯。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多數學生簡單地認為先行詞是時間,定語從句用when引導,所以都對。也有部分學生認為a) 句正確,b)錯誤。接著,我讓學生分析a)句為什么正確,b)句錯在哪里。學生們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有些同學從動詞stay和spend是不及物動詞(不帶賓語)和及物動詞(帶賓語)去分析,有些同學把定語從句獨立出來,寫成簡單句來分析:
……when I stayed in Paris = I stayed in Paris on the days
……when I spent in Paris = I spent in Paris on the days
顯然b)句的簡單句是錯誤的,正確的應為 I spent the days in Paris. “the days”是spent 的賓語,該用which 。接著筆者又拋出一組思考題: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farm____we will visit tomorrow?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farm____ we will work tomorrow?
A. which B. in which C. where D. on that
這時,更多的同學躍躍欲試,想把自己的見解公諸于眾。學生們經過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自己解決問題,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最后由學生自己歸納,先行詞是時間(地點)時,什么時候用when (where) ,什么時候用 which /that 引導定語從句。
當然,課堂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可能都采取“三自”的辦法解決。但許多問題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用已有的知識去爭論、分析、解決。因為有爭論才有獨立思考,才有發現,才有成功的喜悅,才有不衰的學習熱情,才能體驗到知識的魅力和趣味。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主渠道,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當成傳授知識的容器,而應該是其學習和滋生發展的不可替代的主體。學生在學校里不但要學會,更要會學。因此,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對學習具有濃厚的興趣,強烈的責任感,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擯棄包辦代替的做法,讓學生能主動地、自覺地參與教學活動,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