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
【摘 要】愛樂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現孩子們喜歡音樂但是討厭上音樂課。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素養,豐富精神生活。
【關鍵詞】農村;音樂教育;興趣;趣味
愛樂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現孩子們喜歡音樂但是討厭上音樂課。談起音樂課,學生們大多是一副也就是那么回事的表情。難懂的樂曲、枯燥乏味的樂理,讓人倒盡胃口,音樂課逐漸成為放松、休息的天堂。《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
一、失衡的農村音樂教育
敬仲鎮中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中學,95%的家長屬于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音樂方面的知識更是欠缺。相比起城區學校學生人人都會一種樂器,每周去興趣班參加輔導的現狀,農村孩子在音樂素養上是無法匹及的。
(一)教師層面
農村學校音樂教師科研意識淡薄,一部分專業的音樂教師因為教學環境、所受待遇等問題,根本無法鉆心從事音樂一線的教學工作。另一方面,為了平衡音樂教師的“低賤”身份,15%的專業音樂教師改行教授了其他學科,音樂教師科研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
(1)教學內容枯燥、單調
我們在調查時聽到很多這樣的聲音:課堂上老師講的樂理知識太深奧了,實際生活很少運用這么專業的知識;而教師把音樂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嚴格遵守教科書不敢越雷池一步,不顧學生的興趣愛好,不理會身邊的音樂生活,一味地講課本,這種“唯教材而教材”的思想觀念逐漸形成了封閉、狹隘的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法深奧、單一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學音樂課堂仍然存在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傳承式的教學,“每堂音樂課都是先發聲練習、打節奏、唱音符、讀歌詞、最后填歌詞。這種老套的方法我們體驗了四年,真是太膩煩了!”顯然,學生們對這種傳承式的音樂教學,尤其是機械、呆板的訓練方式已經產生了深深的厭煩情緒。
(二)學生自身
(1)學生喜愛音樂但感知能力低下
很多學生雖然喜愛音樂課,但對音樂知識知之甚少。以我校六年級為例,我校六年級級部共7個教學班,301名學生。7個平行班基本樂理知識沒有一個班級的學生把他們全認出,最好的班級經過集體的努力,零星認識幾個。學生準備才藝,除了聽到幾乎毫無演唱技能的歌聲外,很少聽到樂器聲(只見到了幾根可憐的豎笛),更沒有看到翩翩的舞姿。正是這種對音樂的價值實際感受的缺乏,對音樂愉快情感的體驗,對音樂興趣和特長的缺失,使學生忽略音樂課的重要性。
(2)受現代媒體的影響,喜歡流行音樂
隨著音樂商業化的發展,這種多元的音樂環境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感染、沖擊著人們。中學生他們思想活躍,精力充沛,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感到好奇。流行音樂強勁的節奏和日新月異的變化,符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而我們老師對流行歌曲進課堂更多的時候采取了“拒之門外”的做法,忽視了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忽視了他們的年齡特點。
二、蓬勃的國內外趣味音樂研究
近幾十年來,隨著世界各國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音樂教育發展的要求,一些音樂教育家和學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總結和創造了許多教學方法對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啟迪、震撼的農村趣味音樂課堂
趣味音樂課堂首先通過音樂教學環境和教師的審美要素,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進而使其產生審美渴望;然后通過音樂教學內容、音樂教學方法等綜合的審美要素,使學生處于音樂審美感知的狀態中;最后在此基礎上形成音樂審美認識和審美創造。
(1)啟迪——趣味教學模式在器樂教學中的運用
民間樂器是我國民族音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打擊樂器的表現力又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每一件都獨具特色。首先,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掌握知識,在探究音樂時欣賞音樂,在創造音樂時聽辨音樂。學習探索民族打擊樂器的分類,嘗試用同一樂器、不同的演奏方法演奏;參與打擊樂合奏曲的編創活動;從情感上對民族打擊樂器產生興趣,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其次,在引導學生體驗、表現、創造音樂時,突出學生的聽,加上適當的講解,使得無論是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是對音樂的感受體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課例2:《光明行》
年級:八年級
本節課教師用不同的方式導入,用剛上映不久的《新少林寺》導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二胡離他們并不遙遠,拉近孩子們和二胡的距離。并通過趙本山的名人效應讓同學們認可二胡并且對不同風格樂曲的聽賞及流行元素的加入,讓學生自愿學習二胡,最終達到學習《光明行》這一教學目標。
(2)震撼——趣味教學模式在欣賞教學中的運用
吳斌教授在名師大講堂中說過,音樂最主要的是記住主題、記住旋律,其次聽出主題的變化,聽出音樂結構的重復,聽出使用的新的音樂材料。讓學生明白音樂什么地方變化了,守住音樂風格的特點,最后才是曲式、作品背景。
課例3:《伏爾塔瓦河》
年級:六年級
《伏爾塔瓦河》是初中六年級魯教版教材第二單元《祖國頌歌》第三課時,作者通過對祖國捷克母親河——伏爾塔瓦河從源頭至匯合以及所經流的森林、鄉村、圣.約翰大峽谷、布拉格城市等描繪,體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本課中快樂的游戲,快樂的節奏,快樂的舞步,快樂的樂曲牢牢鎖定學生的眼球,跟隨老師指引的目標,一步一步收獲音樂的果實,獲得心靈的震撼。
總之,初中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不是讓學生認識一兩條音樂藝術規律,也不是學會一兩種音樂技能。它是一種與美的感動相結合的教育;是滲透于人的心靈的情感教育;是使學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的教育。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音樂教育的目標是什么,讓我們俯下身來聽聽孩子的心聲是什么,以游戲的方法挖掘發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游戲中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