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澤娟, 謝海玲
(海南省安寧醫院, 海南 海口, 570206)
?
認知行為干預療法對改善強迫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
符澤娟, 謝海玲
(海南省安寧醫院, 海南 海口, 570206)
摘要:目的評價認知行為干預療法對改善強迫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效果。方法選取100例強迫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組,各5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行認知行為干預,利用健康調查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心理狀態進行評價,利用耶魯布朗強迫癥量表(Y-BOCS)評價2組患者干預前后強迫癥得分情況。結果2組患者干預后焦慮、抑郁以及強迫癥得分都較干預前有所降低,觀察組降低幅度更顯著(P<0.05);干預后生活質量都有改善,其中觀察組改善較為顯著(P<0.05)。結論認知行為干預療法能夠有效改善強迫癥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認知行為干預; 強迫癥; 心理狀態; 生活質量
強迫癥是一種強迫性障礙疾病,具有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等方面障礙[1]。一般情況下患者本身清楚自身行為、觀念不合理,但是沒有辦法控制或者擺脫這種現狀,因此常常出現焦慮和痛苦等負性情緒。研究[2]顯示,強迫癥對人們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都有影響,而且隨著病程延長,出現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目前強迫癥的治療方法有抗抑郁類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常用藥物有帕羅西汀、百憂解、賽樂特等,心理治療主要包括心理分析療法、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認知領悟療法以及認知行為干預療法等[3]。本研究通過對100例強迫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探討對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100例強迫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年版強迫性神經癥[4]相關診斷標準。男45例,女55例,年齡20~47歲,平均年齡(32.56±4.13)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10個月,平均病程(1.51±0.13)年。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組,各50例,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1.89±4.0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9個月,平均病程(1.49±0.20)年。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22~47歲,平均年齡(33.33±4.47)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2年10個月,平均病程(1.53±0.16)年。2組患者基本資料年齡、病因、文化程度、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自愿參加同意書。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癥狀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者;年齡在18歲以上成年人;肝腎功能健全、心腦器官功能正常者;智力正常、配合臨床調查者。排除標準:孕、產婦或哺乳期女性;合并有基礎疾病者;語言交流、表達能力障礙者;對相關藥物過敏或者過敏體質者;精神分裂癥等繼發性強迫癥者;病情加重出現神經系統障礙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 ① 密切觀察患者一舉一動,防止出現自殺或輕生現象; ② 仔細觀察患者身體及行為變化,及時給予正確指導; ③ 保證病患情緒不要過度激動,保持病房衛生與整潔。
1.3.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行為認知干預,具體方法: ① 日記記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醒病患對自身癥狀查找與分析,可以通過作業、檢查、監督等方式加強患者對自身強迫行為及觀念記錄,每天對患者記錄結果進行主觀評分,對比前后變化,進一步掌握治療和干預技巧。② 認知行為教育:就認知方面進行宣傳教育,多與患者交流強迫癥臨床表征和認知行為,增加其自身對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解,最好能讓其主動配合治療。③ 病患交流:可以讓患者之間就對方行為進行相互指正,同時進行認知行為進行探討,互相督促強迫癥思想與行為的轉變,在討論的過程中強化對自身認知行為存在問題的理解。④ 心理互動與實踐:了解患者強迫癥具體內容,幫助其接觸害怕事物,并讓其主動表達當時的大腦思想及體會,對于具有非理想性觀念或者行為者及時進行矯正,可以通過心理互動方式或者實踐將正確的認知方式灌輸給患者,替換其不正確思想觀念及行為。⑤ 心理干預:專注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可以適時提出治療效果較好的病例,增強其治療信心,也可以通過病患間互相鼓勵或者家屬安慰等方式,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
1.4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心理狀態、生活質量變化。其中心理狀態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5], 0~20分正常,21~40輕度抑郁、焦慮癥,41~50分中度抑郁及焦慮癥,50分以上屬于重度抑郁和焦慮,分數越高說明心理狀態越不好。生活質量利用MOS健康調查表進行評定[6],主要包括社會功能、情感精神、生理功能、經濟生活、軀體功能五個方面,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強迫癥得分根據耶魯布朗強迫癥量表(Y-BOCS)測量結果進行評定[7],其中包括強迫思維(20分)、強迫行為(20分)、強迫總分(40分)3個因子。0~10分為1級,11~20分為2級,21~30分為3級,31~40分為4級。
1.5統計學方法

2結果
2.12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
干預后2組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評分均有所降低,其中觀察組降低幅度比對照組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態比較±s)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2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及總生活質量評分都較干預前有所提升,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提升更加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2組患者干預前后強迫癥得分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見效率88.0%高于對照組68.0%(P<0.05),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強迫癥得分對比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強迫癥屬于精神疾病的一種,臨床上被稱為強迫性神經癥,精神科常見難治性疾病之一,治療難、復發率高、致死致殘率高[8]。其主要臨床表現有強迫思維以及強迫行為反復出現于大腦中,而且患者本身也具有反強迫觀念,但是無法控制自身不合理思維與行為,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甚至出現輕生自殺行為。對于其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是太清楚,但是很多學者認為與遺傳基因、人格養成、家庭環境、心理因素以及神經系統生化因素等有關[9]。對于強迫癥的治療,臨床主要利用傳統藥物控制,主要藥物有5-羥色胺以及帕羅西汀、百憂解等神經系統抑制劑,或者佳樂安定等鎮靜類藥物,但是臨床藥物治療僅僅是利用藥物控制患者神經系統過度興奮,需要長期利用藥物來維持大腦思維不出現出格行為與觀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0-11]。心理治療是近年來新發展的治療方法,最常用的是心理干預療法,認知行為干預屬于認知功能鍛煉療法,通過對患者認知功能訓練,來達到改善其思想行為的目的,進而控制強迫癥狀的產生。
學者[12]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在首次發作時會出現記憶力、注意力等認知功能損害。而且經過臨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13], 認知功能的損害程度與患者具體臨床表征、預后效果、強迫癥等級以及社會、情感等功能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出現強迫癥者其生活質量、心理狀態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兩者可以作為強迫癥病情的衡量指標之一。認知行為干預主要以認知理論作為基礎,包括認知理論和學習理論。學習理論主要利用學習能力來達到對患者不適當行為和思想進行改正的目的。認知理論利用人的認知功能來改變其不合理情感以及行為。認知行為干預可以幫助患者認識到自身行為與思想不合理之處,然后通過認知行為矯正來達到改變患者本身對世界的客觀認知反應。很多醫學工作者[14]認為,在對強迫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聯合認知行為干預療法,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最終結果發現,利用認知行為干預強迫癥患者能夠從根本上將患者不合理思維與行為進行矯正,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心理狀態以及強迫癥狀。
強迫癥患者較多,單單依賴醫護人員不能有效予以認知行為干預,目前國際研究組建立計算機矯正訓練系統,通過記憶、計劃訓練以及認知靈活性三大方面對患者進行訓練,主要訓練方法有飛行、鼠標訓練,數字序列以及排序、視覺、數字記憶法,視覺推理以及購買計劃等多個方面,能夠對患者認知功能全面訓練[15]。此系統試用于強迫癥治療后效果較為顯著,得到廣大強迫癥患者青睞,建議臨床發展利用。
參考文獻
[1]Tsaltas Eleftheria, Kontis Dimitris, Chrysikakou Sofia, etal, Reinforced spatial alternation as an animal mode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investigation of 5-HT2C and 5-HT1D receptor involvement in OCD pathophysiology[J].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5, 57(10): 1176-1185.
[2]楊琳蔚, 郭冬梅, 張紅, 等. 大學生強迫癥高危人群的中醫心理干預研究[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15(11): 155-158.
[3]江鴻波, 李莉欣. 抑郁癥與強迫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白細胞介素-2及白細胞介素-6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 37-40.
[4]蘇中華. 強迫性神經癥[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5]張明園. 精神病科量表評定手冊[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34-38.
[6]方積乾. 生存質量測定方法及應用[M]. 北京: 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0: 5-6.
[7]漆書青, 戴海崎. 現代教育與心理測量學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0-58.
[8]Catapano Francesco, Perris Francesco, Masella Mariangela, et al.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3-year p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OCD follow-up study[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06, 40(6): 502-510.
[9]曹黨芹. 認知行為治療與抗抑郁劑聯合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觀察響[J]. 中國醫學工程, 2013, 21(4): 120-121.
[10]樊鶯歌. 強迫癥的病因及治療現狀[J].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3, 30(4): 324-326.
[11]李美娟, 楊淑芬, 付萍萍. 認知行為療法在強迫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現代臨床干預, 2012, 11(7): 23-24.
[12]嚴中慧, 陸新芬. 認知行為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及臨床指標影響的研究[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4, 34(12): 196-198.
[13]Perreault Melissa L, Seeman Philip, Szechtman Henry. Kappa-opioid receptor stimulation quickens pathogenesis of compulsive checking in the quinpirole sensitization mode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J].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07, 121(5): 976-991.
[14]劉春英, 張曉菲, 任麗娜, 等. 強迫癥的認知-行為理論和治療研究[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5, 42(3): 127-129.
[15]王玲芝, 郭耀光, 沈峰. 計算機認知矯正訓練治療強迫癥的臨床初探[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4, 22(4): 749-751.
Effect evalu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erapy in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FU Zejuan, XIE Hailing
(HainanProvincialAnningHospital,Haikou,Hainan, 570206)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erapy in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ethods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MOS health questionnaire, SAS and S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he Yale Brown scale (Y-BOC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cor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both groups. ResultsTh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se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quality of life in both groups improve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degre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KEYWORDS: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sychological status; quality of life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8-017-04
DOI:10.7619/jcmp.201608006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