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艷瓊, 龍海燕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
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住院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戢艷瓊, 龍海燕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關鍵詞:綜合心理護理; 老年住院患者; 心理狀態; 生活質量
隨著中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各種老年慢性疾病住院的患者越來越多。老年慢性疾病常反復發作,除了伴隨有各種軀體癥狀以外,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有研究顯示,焦慮、抑郁是老年患者最常見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睡眠障礙、思維內容障礙等[1],這會導致老年患者進一步的軀體功能下降和生活質量降低,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近年來,心理護理在整體護理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其對于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消除消極心理,改善治療效果和提高生活質量都具有積極意義。但就目前而言,心理護理流于形式,方法單一,效果并不理想。本院自2015年以來對老年住院患者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現以冠心病患者為例,將其方法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心內科2015年1—3月收治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 ① 冠心病符合WHO臨床診斷標準[2]; ② 所有患者均志愿參與研究,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③ 未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 ④ 病情穩定; ⑤ 無嚴重的心理疾病、腦血管疾病后遺癥、精神疾病等; ⑥ 意識清晰,無聽力、智力障礙,能夠理解調查內容并配合調查。排除標準: ① 急性心肌梗塞或心功能低于2級; ② 重度高血壓及其他心臟病; ③ 嚴重的心律失常; ④ 肝腎造血系統及惡性腫瘤者; ⑤ 有嚴重自殺傾向或抑郁狀態; ⑥ 昏迷者。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 60~75歲,平均(67.9±7.3)歲,病程5~21年,平均(15.3±6.5)年,文化程度為小學10例、初中及中專15例、高中及以上5例。另選取本院2014年1—3月收治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設為對照組,納入及排除標準同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 62~78歲,平均(68.5±7.5)歲,病程6~22年,平均(15.7±6.2)年,文化程度為小學11例、初中及中專16例、高中及以上3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2組患者住院期間均遵醫囑進行相關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心理護理,在與患者進行接觸時了解其心理狀態,并給予相應的心理支持,觀察組則給予綜合心理護理。2組除心理護理方法不同外,其他護理方法基本一致。
1.3綜合心理護理
1.3.1創造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改善病房環境,盡量使住院環境趨于家庭化。允許患者攜帶私人物品,如照片、飾品、床罩等,在病床配有床頭餐桌,以便于患者與家人一起用餐。配置電視、冰箱、飲水機等。在護士站設置便民服務臺,配有針線、筆、紙張、老花鏡、手提袋、手機充電器等用品方便患者使用[3]。
1.3.2認知干預:采用多樣化的健康教育形式,結合患者的個體差異對疾病相關知識、治療及預后進行講解,以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減少對疾病的不確定性。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宣傳冊中的內容均出自國家正規期刊及正規教科書。對一些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患者采用多媒體放映的形式,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和治療相關的健康知識。針對老年患者記憶力差的特點,在護理工作中運用護理服務卡,如探視制度、服藥注意事項、保健知識等。對于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采用圖片結合文字的方式進行生動形象的健康教育。
1.3.3多樣化的心理支持手段:借助個體交流的形式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態度誠懇,尊重患者。行侵入性操作時,安撫患者,給予情感上的支持,改變以往操作動手不動口的習慣。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感受,耐心傾聽。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自身病情(情緒與免疫力的關系、免疫力和病情康復的關系)、家庭關系的影響,指導患者利用理性的觀點進行克制,自覺調整。教導患者如何宣泄感情(哭泣、吶喊、書寫等方式),減少負性情緒對自身的影響。指導患者培養書法、音樂、棋藝等興趣愛好,提高患者回歸社會的積極性,以保持心情舒暢[3]。在患者的重要節日如生日或結婚紀念日,幫助患者一起慶祝,用自身的真誠打動患者。
1.3.4腹式呼吸和冥想放松法:指導患者采用腹式呼吸和冥想的方法緩解自身的不良情緒。① 腹式呼吸時盡量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并播放清新典雅、節奏平穩、悠揚動聽、寬廣柔慢的音樂或歌曲,音量控制在40~50 dB[4]。采用仰臥位,髖關節、膝關節輕度屈曲,患者將手放在腹部上,呼氣時腹部下沉,吸氣時腹部隆起,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② 冥想放松法為先從雙手開始,吸氣時握緊雙拳,呼吸時緩緩放松,通過吸氣和呼氣感受緊張和放松的感覺。讓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呼吸時想象美好的回憶和畫面,逐漸放松肌肉和心理。冥想期間可播放音樂或歌曲[5]。
1.3.5社會支持: ① 家庭成員的支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讓家屬知曉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對患者的護理中引入家屬的支持,創造支持型的家庭環境。告知家屬患者需要親人的陪伴,尤其是患者的子女應多照顧和關懷患者,讓患者時刻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呵護。② 病友的支持。組織相同病種的病友相互交流,讓治療時間長、自我護理能力較高的患者傳授經驗,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啟發其正面、積極地評價自己,喚起患者對生活的勇氣,提高治療信心。加強患者之間的相互交流,令其相互開導,分享抗病心得體會,減輕心理壓力。建立病友通訊錄,幫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6]。
1.4觀察指標
① 心理狀態: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調查患者的心理健康情況。該量表包括9個因子項,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恐懼、精神病性、敵對、強迫,共9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主要觀察患者的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和變化。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差。②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軀體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5個維度,12項物理癥狀,包括心疼痛、嘔吐、食欲下降、睡眠紊亂、腹瀉、疲勞等。整體生活質量表評分1~7分,分數越高,表明功能越好。內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數為0.875。出院前由專人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情況進行調查。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數據統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偏執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在精神病性和恐怖方面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 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以及整體健康狀況方面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 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綜合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了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態。據相關研究[6]報道,綜合性醫院的住院老年患者中,焦慮、抑郁的發生率均在15%以上,已經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焦慮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可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顯著下降甚至拒絕治療,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心理狀態和軀體癥狀兩者互相影響,往往會使病情加重。老年患者焦慮和抑郁的治療主要依靠心理治療,而且心理治療進行越早效果越好[7]。心理護理在中國已經開展多年,雖然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心理護理能較好地解決患者住院過程中出現的負性情緒及心理問題,但就目前而言,心理護理總體發展仍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態,綜合醫院臨床科室的心理護理服務尚處于摸索階段,缺乏統一的標準。
李善玲等[8]通過整合心理護理手段,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一對一的支持性心理治療、心理干預等,有效改善了老年住院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本研究采用綜合性心理護理的實踐也表明,相對于常規心理護理,其減輕了患者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綜合性心理護理是在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按照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基于患者患病后既要經受疾病折磨又要適應住院的新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心理需求,如渴望安全感、舒適、被關懷、同情、鼓勵等,給予多方位的心理護理。創造良好的住院氛圍,可減輕患者住院的陌生感,增強身心上的舒適感。通過對患者實施情緒反應調節,如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積極引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可使患者面對現實[9]。采用多樣化的心理支持手段,教會患者心理調節的方法,可減少和預防各種心理障礙。腹式呼吸和冥想放松訓練是一種心理行為綜合療法,可降低患者的生理警醒水平,起到放松、緩解疼痛和緊張的作用[10]。讓家屬和病友對患者提供社會支持等,可對心理負性事件起到良好的緩沖作用,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緩解焦慮、抑郁、軀體化等不良心理。
綜合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了老年住院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是衡量疾病和治療相互作用的一個指標,有眾多研究都將生活質量作為評價治療效果的指標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性心理護理組的生活質量高于常規心理護理組,說明綜合性心理護理有效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一方面是由于隨著不良心理行為的改善,患者對待生活的方式也逐漸變得積極,生活質量逐漸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不良心理行為的改善,減輕了患者的睡眠障礙和軀體癥狀,降低了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直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楊懷琴[11]研究顯示,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及時給予心理支持及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行為,對促進老年患者康復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老年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是十分必要的,綜合性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奇玉, 徐錫春, 劉燕. 心理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7): 784-786.
[2]趙世光. 心臟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287-293.
[3]郭建星, 張玉平, 張慧旭, 等. “雙心護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 2013, 27(28): 3154-3155.
[4]李善玲, 楊新麗, 黃萍, 等. 住院老年患者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及焦慮抑郁的關系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13, 28(9): 68-69.
[5]王洪芹. 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對燒傷患者焦慮與抑郁情緒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19): 104-106.
[6]李善玲, 徐玉林, 楊新麗, 等. 早期系統心理干預對老年住院患者焦慮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 2014, 29(15): 73-75.
[7]江恒, 夏麗莉, 吳金鳳, 等. 應用“情緒晴雨表”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情緒管理的體會[J]. 護理學報, 2014, 21(22): 75-76.
[8]李善玲, 徐玉林, 楊新麗, 等. 早期整合性心理干預在老年住院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 2014, 28(26): 3260-3261.
[9]楊曉春, 巨梅. 腎內科反復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狀態與護理對策[J]. 中國農村衛生, 2014(z2): 254-255.
[10]李曉燕. 心理護理在中青年冠心病并發抑郁情緒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9): 23-24.
[11]楊懷芹. 心理護理干預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 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13): 15-16.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8-147-03
DOI:10.7619/jcmp.201608049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2014B297)
收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