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飛
【摘 要】在教學實際中,教師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學生在教學過程的表現往往出現距離。文章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中達到教學目標的預設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和諧,如何正確處理好兩者關系進行了思考和闡述。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預設;生成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的現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而處理好預設與生成則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中的偏重教學預設,忽視課堂生成。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往往只關注教學內容,忽視教學情境的設計,甚至對教學中出現的超出了教師預設的情境采取回避的態度。筆者在教學中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學生提出或討論的問題超出了教師的教學預設,使教學預設難以順利實施,教學計劃難以完成時,我們的教師往往會馬上“糾正”,有的甚至強行將學生牽回到教師預設的“正軌”上來,將答案拉回到“標準答案”中去。出現這種問題的癥結在于,教學指向依然不是學生的“學”,而是老師的“教”,教學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長此以往,不僅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被禁錮,而且教師的教學也必然失去創造性和靈活性,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難以得到根本改變。
一、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所謂預設,顧名思義,就是預測和設計,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而生成是指生長與建構,是師生在與教學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師生、生生活動中超出預想方案之外的新問題和新情況。教學中,預設和生成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兩個要素,預設與生成是相對而言的,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課程預設在前,課程生成在后,生成以預設為前提;課程預設具有導向作用,精心的預設能為生成打下基礎,做好鋪墊,但最終預設要服從于生成。處理好預設與生成,對落實新課改精神,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預設與生成在教學中的運用
課堂教學過程是課前預設和課中生成的動態過程,思想品德課也不例外。然而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因此教師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只有充分的設計,才能提高教師駕馭課堂教學和處理突發事情的應變能力,從而使教學主體和主導關系明晰,作用凸現。但預設也不是單維的、嚴密的、封閉的,而應是多維、靈活的、開放的設計,在課堂中即使出現預設之外的情況,自己也應該盡快想出應對的策略,從容化解。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及時捕捉各種有利于課堂教學的信息資源和發揮臨場應變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選擇兩個教學案例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案例一:我在講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追尋高雅生活》一節課時, 為了探討“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需要什么樣的生活態度”這一知識點,我列舉了兩個名人的幽默話題進行講述,同學們很快地歸納出: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條件。可能是我列舉的幽默話題使學生來了興致,只聽下面有學生在說,老師,再給我們講幾個類似的幽默話題吧?這下可壞了,我的教案可沒有預設第三個這樣的幽默話題啊,我一時慌了,一下沒能想起幽默的故事,于是鎮定地對同學們說,你們自己課后到課外書上去找吧。我偷偷地瞄一眼那幾個提問的學生,只見他們無奈地搖了搖頭。我沒有顧及這么多,接著我開始講下一個知識點。案例二:為了說明“培養正當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興趣、愛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點”,我列舉了幾個事例要求學生辯一辯:好奇心強=好事?壞事?通過辯論,同學們都能明白:培養正當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興趣、愛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點。正當我要講述后面的內容時,突然一個“調皮”的學生問:老師,打牌和搓麻將是不是屬于高雅的生活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同學都來了興趣,接著馬上有學生說,有句流行的話“中國十億人民八億賭,還有兩億人民在跳舞”。這種現象又如何解釋呢?這可如何是好,我在預設此案例時,并沒用想到會生成出這種問題,我遲疑片刻,最后以幽默的話題圓了這個場:如果真的是“十億人民八億賭”,那應該值得開香檳慶祝才對,至少說明我們大多數中國人的確有錢了,不是五十多年前赤貧如洗,身無分文,窮得像鬼的狀態嘛。沒想到我的回答竟得到了學生們雷鳴般的掌聲。這一節課下來,我覺得既有成功又有遺憾。成功之處是我在講述案例二時靈活地應用了課堂的教學機智,遺憾的是在講述案例一時,可能是因為心慌,一時竟未能想出一個幽默的話題來滿足學生的要求。“課堂應是向未來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卻沒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當課堂教學出現預設和生成不相符合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成觀點,認真聽取他們提出的見解、看法,同時讓學生嘗試“在問題中找問題”的方法,或由師生共同探究,尋找切合實際的辦法和途徑,提高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能力。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預設和生成真正做到和諧統一呢?
三、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教師應該做好以下方面
1.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處理好預設
教師在預設中要確定好教學目標,梳理整合好教材,設計好教學環節、情境問題、教學方法,考慮好學法,選擇好所需課件,思考怎樣明理導行等。一個好的預設必須在課前對教學活動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教學環節上不要那么“飽滿”,要有彈性、有留白。使學生擁有盡量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還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起點、思維類型等實際狀態,預測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盡可能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可能”加以推測,然后針對容易引起爭議的重點環節進行多角度設計,做出多種假設,為巧妙應對做好準備。預設的情境、選擇的素材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社會。問題設置要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這樣互動才能進行,才能為生成創造條件。
2.營造安全的心理環境,實現有效的動態生成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只有創設一種讓學生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師生、生生才能在“對話”和“互動”中實現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經驗的共享、理性的升華。面對學生迸出的思維火花,教師如果搞“一言堂”,剝奪學生的發言權或讓某些學習好的同學“獨霸”課堂,那么課堂教學就無法實現有效的動態生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尊重和維護學生的話語權,要以一個參與者、促進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寬容的態度鼓勵學生,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不去關心自己言行有什么不妥,不用太在意同學對自己的評價,而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思維加工和探索創造上。學生在這樣安全的心理環境下,才會真正的“敢動”。
3.關注課堂表現,捕捉生成資源
如果教師不能及時捕捉生成性課程資源,那它就會稍縱即逝。因此,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的內容上,而應該更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要用自己的教育機智、用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在活動中去發現、捕捉、吸納、整合信息,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進而夯實觀點,培養能力,提升道德情感,升華德育目標。
4.注重學法指導,實現師生互動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主體自覺構建的過程。就教師行為方面而言,我認為教師要善于將自己的思維暫時“退回”到與學生相仿的水平,“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對話。加強教師無痕的點撥,有效地激發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感悟、探究,使學生真正“會動”;而教師本人不以知識的權威發布者立足于課堂,不是清醒地對學生作指示,而是留幾分“醉意”,傾聽學生的聲音,與學生平等交流。這樣,在充分的討論與爭辯中,在愉快的合作與交流中,在自主的體驗與探究中,教師把知識傳授給了學生,做到了“潤物細無聲”。
總之,課堂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組成的動態系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課堂既離不開預設,也不能沒有生成,兩者相互依存。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么預設必然僵化,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教學的預設是必要的,而生成的亮點是精彩的,只有預設與生成共舞,方能演繹活力思想品德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