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江
摘 要: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發現教學存在問題,從改正問題出發,利于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提高。但是從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關注問題來看,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一是教是否在用教材教,二是教是否教學科素養,三是導是否在指導學法,四是學是否學的有層次,五是練是否心也在出汗,六是評是否有互動交流,七是教學是否成為一體。
關鍵詞: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容忽視;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3-0022-02
由于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具有導向作用,因此重視評價結果,關注評價過程,選準評價關注問題,對于提高評價質量,增加評價過程說服力十分重要。所以在討論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提出評價不容忽視的幾個問題,目的是為了完善評價,對一些忽視問題給予關注,促使評價向科學、合理、有效促進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方向發展。
一、教是否在用教材教
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教的維度必須考慮。而在這一維度中,教師是怎樣教?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也是評價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小學水平一學習立定跳遠,教師講解示范立定跳遠技術動作,分組讓學生模仿練習,然后教師提示錯誤動作,繼續分組練習,這就是教立定跳遠教材。而教師創設小青蛙跳荷葉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學們,小青蛙在池塘里,從一片荷葉跳到另一片荷葉,是怎樣跳過去的?”學生回答:“雙腳跳雙腳落?!苯處熣f:“我們模仿小青蛙跳好不好?”學生模仿練習。接著教師說:“小青蛙從一片荷葉跳到另一片荷葉,為什么沒有掉到池塘里?”學生回答:“落地輕。”教師找出一名落地不輕的同學模仿青蛙跳,“同學們,這只小青蛙落地輕嗎?”學生回答:“落地不輕。”教師問:“為什么?”學生答:“沒有下蹲屈膝緩沖?!苯處煴頁P學生回答正確,同時激勵展示同學。緊接著教師說:“下面我們一起模仿小青蛙跳好不好?”學生回答:“好?!睂W生興高采烈地進行練習。同一教材,同一對象,前者是在教教材,后者是在用教材教。教學實踐證明,后者效果優于前者。像這樣的問題,如果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引起關注,那么評價就會偏頗,影響評價質量。
二、教是否教學科素養
隨著2011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推進,體育課堂教學由過去那種單一、孤立的運動知識與技能教學,開始向關聯性、結構化運動知識與技能教學轉變,由重運動技能教學向重素養培養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新思想、新方法。而實踐這種新思想與新方法,必定會引發體育課堂中師生教與學行為變化。這種變化是否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引起了關注,是一個需要提示的問題。如七年級學習魚躍前滾翻第一次課,教師這樣教學:教師示范魚躍前滾翻完整動作,然后提問:“剛才教師做的動作和小學學過的什么動作相似?”學生答:“前滾翻。”教師再提問:“相似的具體動作是什么?”學生想后答:“開始蹬地的動作、手撐墊的動作、低頭、團身、向前滾翻的動作?!苯處熝a充說:“是不是將前滾翻動作向前上方躍起了?”學生答:“是?!苯處熣f:“我知道同學們都會做兔跳練習,下面嘗試做一下手撐地的兔跳練習?!痹诮處熞龑聦W生積極嘗試進行練習,練習幾次后,教師說:“我也知道大家會做前滾翻,能不能也嘗試做一下,手遠撐的前滾翻?”學生大膽嘗試,積極練習,在教師提示引導下,很快掌握了動作。隨后教師說:“同學們能不能做越過障礙物的前滾翻?方法是:四人一組,兩塊墊子展開縱向對接,另兩塊墊子折疊摞起放于對接墊子的四分之一處(后面練習可調整)。”學生在教師組織下,分組練習,有交流,有討論,練習認真,學習效果較好。這樣教學運用已有經驗在新的教學情境中學習,并注意動作技能的關聯性和結構化,引導學生運用已有運動技能解決新的學習問題,改變了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這樣的教學雖與以往不同,但是是教學科素養的教學,這種新變化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不可忽視。
三、導是否在指導學法
促進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學習方法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要求,要落實這一要求,體育教師需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主體。引導不僅要體現在學習運動技能上,而且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上。如初中學習蹲踞式跳遠騰空步,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學習這樣進行:“同學們,觀察騰空步起跳腿一要看起跳腿怎樣快速蹬伸,二要看起跳騰空后起跳腿怎樣在體后保持伸直,三要看起跳腿在空中與擺動腿交換時怎樣向前提拉,要想看清楚起跳腿動作,觀察位置要選擇起跳腿同側。觀察擺動腿一要看擺動腿如何積極前擺,二要看起跳騰空后擺動腿停滯的位置,三要看擺動腿在空中與起跳腿交換時如何下放,要想看清楚擺動腿動作,觀察位置要選擇擺動腿同側;觀察上肢動作一要看兩臂怎樣擺動與制動,二要看軀干怎樣提肩拉腰:要想看清楚起跳腿同側臂動作,觀察位置選擇在起跳腿同側;要想看清楚起跳腿異側臂動作,觀察位置選擇在擺動腿一側,看清楚軀干動作兩側均可。”像這樣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學習與教師示范學生盲目觀察學習,區別點就在于學法指導,而這些細節問題,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都應予以關注。過去我們關注運動技能學習引導比較多,關注學法指導不夠。體育教學千導萬導,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等于白導。
四、學是否學的有層次
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隨著對學生主體的高度重視,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行為表現已經得到了大家認同。但是學的層次如何?學活了嗎?是否樂學?這些在學的層面更能彰顯教學質量的地方需要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引起關注。大家知道,學與活學有差異。按部就班,聽從指揮,讓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學。激活思維,自主變化,活學活用也是學。但是學的層次不同,彰顯出的能量也不同。如水平二學習8字跳長繩,教師講解進繩時機,出繩動作,并示范,組織學生傾聽、觀察,然后組織學生分組練習。而同樣是水平二學習8字跳長繩,教師引導學生兩人一組自主復習一帶一跳短繩,然后啟發引導學生總結進繩時機與出繩動作,鼓勵學生4人一組運用一帶一跳短繩的經驗,分組嘗試進行跳長繩學習。在教師指導下,基本掌握后,教師再鼓勵學生運用4人跳長繩的經驗挑戰8字跳長繩學習,此時學生躍躍欲試,各個小組爭先恐后積極嘗試,學習中有搖繩與進繩同學的交流與討論,有其他同學的提示與鼓勵,教師再適時地進行指導與幫助,很快學生在一種活而不亂、非常有活力與生命力的學習氛圍中學會了8字跳長繩。同一教材,同一教學對象,兩種不同的學習過程,體現出了不同的學習層次,這也正是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五、練是否心也在出汗
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運動負荷是由體育課的性質所決定的,記得毛振明老師說“學生進行體育學習要微汗、微喘”,這是適宜運動負荷的象征。但是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也不能忽視心理負荷。按照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學生進行體育學習不能沒有壓力,但是壓力不要超過心理承受能力。體育課堂學習中要讓學生心里緊張起來,讓學生心熱起來,讓學生心也出微汗,這樣,學練才更加有動力和熱情。如果體育學習目標不經努力就能輕松達成,那么這樣的學習學生心不會出汗,這樣的教學質量也不會高。相反,如果教學目標確定的太高,教師期待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標準要求過高,遠遠超過學生最近發展區,那么給學生學習造成的心理負擔就會過重,也會影響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影響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因此說,適宜的心理負荷也是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容忽視的問題。之所以提出練是否心也在出汗的問題,還有一個警示,那就是在現時期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重新重視運動負荷的同時,不要重蹈舊轍走極端,要始終用堅持身心健康發展的原則去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六、評是否有互動交流
互評是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過去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我們一般關注評價用沒用,學生參與沒參與,用的時機恰當不恰當,次數合理不合理。而評價是否有交流互動,是指對學習評價不是簡單地給出診斷,而是學習的合作,理解的交流,認識的碰撞,心靈的溝通。如初中學習籃球運球過人,兩人一組合作練習,其中一人消極防守,一人運球過人。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互評,教師建議學生邊練習邊評價交流?!澳愕牟椒ヒ苿邮遣皇窃俜e極些,你的運球是不是再隱蔽些,我的上體護住球了嗎?你搶球不要打手,過人要卡位,過人運球要換手?!边@樣互評,同學間既有合作又有交流,不是簡單的評價作秀,而是給出評價建議進行分享。由關注評價的形式,到關注評價的內涵是評價的完善與進步,也是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完善與進步。因此,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不要忽視評是否有互動交流的問題。
七、教學是否成為一體
當前,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好,這既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發展的使然,也是師生在課堂中交往的應然。把體育課堂教學回歸交往的實質,再回過頭來看交往是否成為了真的教學一體,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顯得格外重要。因為現實中教學存在著虛假的成分,那些優質課大賽,盡管教師教得精彩,學生學得精彩,但是表演的成分或有存在。如教師言剛盡,學生行即果。教師問一,學生不僅答一,而且答一的拓展。這是真的教學一體嗎?不敢肯定回答。體育課堂中教學一體,以學習問題為載體,師生之間互教互學,你啟發我,我啟發你,是師生共識、共享、共進。如九年級學習背越式跳高(過桿),在學生原地過桿練習教師指導時,由于教師急于為學生演示示范,因此起跳點離落地墊過遠,此時學生提示老師,“老師你站的是不是遠了”,教師發現果然起跳點遠了,并說“謝謝”。而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起跳點離落地墊太近,容易碰掉橫桿,提示學生調整,學生順利完成動作,內心格外高興。像這種狀態下的學習才是真的教學一體的學習,而我們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時,一定要對教學真假一體做出區分,不容忽視。
評價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僅要力求全面,而且要力求深刻。不僅要關注基本的問題,而且要關注特殊的問題。對于那些演繹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教與學行為一定不要忽視。因為高質量的體育課堂教學,離不開新思想的指導、新理念的啟發和新方法的助推。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72-27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