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從改變教學理念、研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電工電子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的實踐。
關鍵詞: 《電工電子學》 教學改革 創新能力
《電工電子學》課程是我校機械大類專業的一門技術基礎課,其課程內容涉及電路基礎分析、三相異步電動機、繼電接觸器控制、可編程控制器、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電工電子學課程是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課程知識的學習和今后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對于機械大類專業學生如何通過《電工電子學》教學提高學科知識融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培養復合型人才,是《電工電子學》教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一、《電工電子學》教學現狀
《電工電子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打好電工技術的理論基礎,并使他們受到基本技能訓練。但電工學課程理論性強、內容抽象,課時數較少,涉及的知識面廣,有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及與電機及其控制等內容。相對來說,機械大類學生電方面的知識較薄弱,且該課程是多門學科的壓縮,內容多學時少,系統性較差,存在隨意壓縮學時行為,導致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其次,該課程是一門公共專業基礎課,涉及全校專業門類多,且無后續課程,與專業聯系性不夠緊密,在非電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地位較弱,沒有相應的學習氛圍和公共交流平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該課程還具有涉及專業多、教學力量分散薄弱的特點,且各專業對課程的要求存在差異,課程建設與教學手段已經跟不上學校快速發展的需求。
二、《電工電子學》教學改革探究
由于機械大類專業電工電子學內容多學時少,教學內容的精選與整合非常重要,要做到教學要點少而精、點面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一些內容的要求不必如電類專業那樣專業,一些內容要整合,與工程實踐相結合,以適應專業應用需求為最終目的。為了讓教育更快、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為了讓學生順利地適應社會,我們要不斷更新觀念、調整思路、改變教育理念。
1.教學內容改變,由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培養能力為主。
教學必須由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發展智能、培養能力為主。任課教師除了要注意學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具有熟練的分析應用能力和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這些教學要求外,還要在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等方面下工夫。
2.實踐教學改革,注重創新能力培養。
《電工電子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逐漸改變實踐教學的“教輔”驗證定位,強調實踐環節,不僅通過實踐消化理論,更要強調對動手實踐能力、分析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改變與專業實際需求結合不夠緊密的現狀,與學校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定位相適應。在實驗內容上,適量地壓縮驗證性實驗,加強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上。
3.教學方法改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為增強教學效果,除教學內容外,還應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所以好的教學方法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需要,從而促進學生自覺地學習。如果學生帶著興趣和問題聽課,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自然大大提高。為此我們在教學時會在課前、課后布置一些任務式的內容,讓學生完成,達到綜合掌握知識的目的。
4.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實行科學、公平、規范的學生成績評定方案。
本課程主要改革將打破傳統的考核方式,增加課程論文或者專題調研、專題討論、課程論文的環節,并將傳統的平時考核成績加以細化如課堂互動情況(主要包括主動提問、被動回答問題,注意力不集中等)、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如獨立完成或者抄襲)、考勤等。重點加強對《電工電子學》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關注,通過實驗課程解決先修課程中學生本應掌握,但尚未掌握的理論及構造知識問題,實驗教學的考核采用對已做實驗的故障分析進行,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本文針對機械大類專業電工電子學課程學習的困局,立足“電工電子學”的課程教學與考核方式的改革,旨在使學生在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對相關課程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但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持續改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使電工電子教學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使工科非電類專業更有效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賀利.應用實例提高“電工電子學”課程的教學效果[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2,34(5):106-108.
[2]張傳洋.面向工程教育的電工電子學教研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29(4):254-257.
[3]李文.工程背景下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4):25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