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苗虹
目前,“教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各國教育的熱門話題。美國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蘭著名記者戈登·德萊頓在合著的《學習的革命——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中寫道:“全世界在爭論著這樣一個問題:‘學校應該教什么?在我們看來,最重要的應當是兩個科目:學習怎樣學習和學習怎樣思考,我們認為,怎樣學習比我們學習什么要重要得多。”由此可見,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至關重要、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都強調知識傳授思想,形成了“課堂講授法”或“灌輸式勸講法”,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具體表現為:教師權威高于一切,對學生要求太嚴太死,孜孜不倦地“填鴨”,幾乎無惑要解,課堂氣氛沉悶,缺乏交流,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教法研究,輕學法探索;重死記硬背,輕探索創新。學生被動應付,把學生的“靈”性都磨平了,造成了以“偏”、“統”、“獨”、“死”、“費”為特征的教學思路。這如何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呢?時代在變革,社會在發展,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直接關系到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要培養創新性人才,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未來教育越來越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納要(試行)》明確提出: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老師應改變課堂的壟斷者身份,成為學生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努力以正確的教育思想喚起學生愛學、樂學的心理。為此,老師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建師生關系,營造人文氛圍。要平等、十分友好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多鼓勵少批評;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重建溫馨感人的師生情誼,營造平等、和諧,相互理解的班級氛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這種充滿人文氣息的氛圍中,定會身心舒暢,思維活躍,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因此,老師必須真情付出,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對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更要切實地多鼓勵幫助,揚起人們自信的風帆;對學生的不同意見,要充分尊重,使他們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尊重和關心每個學生,多用鼓勵性語言,回答正確,給予積極肯定:如:Very good. Thats right.Wonderful. It doesnt matter.I think youll be muchbetter next time.要注意保護每一個學生的和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也要主動接受學生的評價,勇于承認并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建立教師的威信和師生之間的濃厚感情。這樣的課堂,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氣息,極大地調動了每個學生投入探索的積極性,學生思維產生了撞擊,智慧火花不斷迸發,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精心設計教案,創設教學情鏡。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活動本身能否吸引學生”。因而教師必須使教學走向學生的心靈,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學生經驗,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的情境,是因為使他們“樂學”,若學生伴有樂趣或成就,學習 效果就好。很多優秀的教師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生,注意發現和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設計教學活動的素材。比如:在教學時利用彩色的圖片或實物進行單詞教學和句型操練,可以加深學生對單詞的理解。在教學有關“動物”一課時,可以拿來各種“toy animals”的圖片或玩具教會他們讀這些單詞。通過這種實物教學,學生興趣十足,記憶深刻。在教學有關“食品”一課時,有的來自農村的同學的生活沒有城市里的同學生活豐富,有的還沒有見過hot dog和hamburger,Sandwiches是什么樣子,我們可以自制課件,內容包括chicken,hot dog,hamburger,cake,bread,sandwiches等單詞,同學們看到大屏幕上的食物時,垂涎欲滴,興奮勁兒就甭提了。所以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新大綱,把握新教材的要領,挖掘新教材的精髓,做到爛熟于心,精心設計教案,努力創設符合學生喜愛的教學情境。由此可見,現代教師必須創設一種環境,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感知、感悟中體驗中進而上升至智慧,逐漸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三、給學生的充分發展和自我表現留出空間。所謂給學生留出時間是說教師不要占據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來講解有關語言的知識,使學生沒有可實踐的時間;所謂留出空間就是不要把語言分開揉碎地講,使學生沒有要可動腦筋的余地。一節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是相互依存的,要使學生有充分的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教師就必須減少講解的比例。其實達到以上目的并不一定靠教師的講解,很多有成就的教師的經驗都說明凡是學生能通過上下文理解的內容就無須“掃清障礙”,凡是能通過活動掌握的內容就無須靠講解掌握,凡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表達的教師就不要急于提供幫助。為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必須認真分析教材,找出哪些是可以留給學生的空間;努力通過設問和應用性的交流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表現出運用英語的潛力,不要輕易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是什么。只有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才能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機會彌補自己的不足,使學生有大量機會發展自己的特長。如教“Sorry”,提供類似的情景進行口頭訓練,加以鞏固,進一步用“打斷別人的話”,“想要問事”等不同情景學“Excuse me”,讓學生感受“Excuse me”在打擾別人時使用,以區別做錯了事用“Sorry。”
眼下倡導終身教育,即活到老,學到老,就更強調了學習自主性的重要作用。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看似簡單,想要堅持卻很難。自己有沒有自覺主動的學習態度就是起決定作用的一點。我們只有把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使課堂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