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杰
一
悠長的國慶假期已經過去,西北的秋日氣息日漸濃厚,大大的落地窗外,那一抹陽光正好,溫暖得如同兩年前的那個十月初。
2013年10月6日凌晨四點,我正坐在前往首都機場的出租車上,隨身只帶了一個背包和一個裝著生活必需品的行李箱。至今仍然記得,那是當天最早的一個航班,從北京先到東京轉機,然后一路飛往那個我即將生活一年的地方——亞特蘭大。那是我第一次出國,也是第一次坐那么長時間的飛機,在達美航空擁擠狹小的機艙里,什么樣的坐姿都不舒服,我在日夜顛倒的十幾個小時里輾轉難眠。于是,我一面忍受著頸椎和脊椎的極度不舒適,一面憧憬著心馳神往的美利堅和即將開始的新生活。
二
我所赴任的佐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位于美國東南部大城市亞特蘭大的市中心,這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教學樓、宿舍樓、食堂等交織錯落地分布在市中心的不同角落,我們戲稱它為“馬路大學”。來此赴任之前,父母曾不止一次表達過他們的擔憂:“你看你,自己還是個學生,你能管得住美國的大學生嗎?”我心里也有一些隱隱的擔憂:都說美國社會極度開放自由,美國學生更是以自我為中心,要是我被五大三粗的學生欺負了,那可怎么辦?帶著這種擔憂,我開始了在佐治亞州立大學的漢語教師生涯。
佐治亞州立大學孔子學院已經和佐治亞州立大學課程中心達成了協議,由孔子學院為當地大學生提供漢語課程,包括學分課和非學分課。由于我拿的是實習簽證而非工作簽證,因此學院為我安排了初級漢語和中國文化兩門非學分課程。
三
這門初級漢語課,第一學期,班上只有三個學生,一位是佐治亞州立大學的學生,一位是已經工作了的單親媽媽,還有一位是一個已經退休的老頭兒。對,佐治亞州立大學的非學分課程是面向社會的,而不僅僅針對在校大學生,這就給更多的人提供了學習漢語的平臺。開始我有點失望,因為我幻想的漢語課堂,最起碼得有十幾個學生吧,現在只有三名同學,怎么上課呢?見我沒什么熱情,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告訴我:越是人少,我們的工作就越有挑戰性,因為我們要通過很少的幾個人,把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傳播出去,吸引更多人來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于是,第一堂課上,我向班上這位唯一的在校大學生Matthew咨詢,為什么沒有人來報名漢語課,他告訴我,一方面大家覺得非學分課沒有用,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去修一門學分課,或者去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漢語難學在學校是出了名的,不如去學習與英語相似的法語,或者在美國更常用到的西班牙語。而那位單親媽媽Kate和退休老頭兒Edgar則完全是出于興趣來學習的,Edgar更是孔子學院的忠實粉絲,已經連續學過兩個學期的漢語了。在后來的學習中,Matthew一直在努力學習漢語,并且告訴我,漢語和中國文化很有意思,沒有傳說中那么困難;單親媽媽Kate因為既要工作,又要照顧三個孩子,所以一學期的課程上得斷斷續續;我們的鐵桿兒粉絲Edgar由于年紀大了,學得很吃力,但他一直在努力。
短暫的秋季學期很快就過去了,春季學期開始之前,我們在校園里大范圍地宣傳非學分課。Matthew在春季學期升入了中級漢語班,而老Edgar在學習了兩個學期的初級漢語之后,也轉去了中級班繼續學習。最讓我開心的,是我的漢語班壯大了,6名同學!而且這次,來自佐治亞州立大學的學生就有5人。可能因為我的年紀和學生相仿,再加上班里兩個活躍的小伙子,第二學期的課堂氣氛總是非常活躍,這就給課堂活動提供了很多便利。雖然初級漢語課堂里都是漢語零起點的學生,但他們一個個都學得非常起勁兒。很多時候我都被他們那股認真勁兒感動得不行,暗暗對自己說:一定要好好備課,好好教課,要對得起他們的認真和努力。課堂上,我帶領大家從最基礎的拼音開始,從最簡單的一撇一捺開始;課后,我在網絡上搜集各種能為教學服務的影音資料。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YouTube上發現了一個非常棒的視頻教學資源Hello China,一共100集,每集兩分鐘都會介紹中國文化或中國國情的一個方面。雖短小,卻內容豐富,或動畫或寫實,生動有趣,畫面唯美,配樂也富有中國特色,非常適合在課堂上播放。快到學期末的一個周末,我帶著班里的學生去亞特蘭大的中國城,有個非常敬仰毛主席的美國學生買了一幅中國地圖和一面小小的五星紅旗,還買了一條紅領巾,迫不及待地就讓我教他怎么系紅領巾。現在,我的電腦里都還保存著他系著紅領巾,手拿五星紅旗,笑容滿面的照片,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開心。
四
我所承擔的另外一門中國文化課是非常令我驕傲的一門課程。我自己對各國文化都非常感興趣,從小就喜歡看一些講述文化的書刊和紀錄片。大學期間,又曾選修過美國文化概論等課程。文化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如果只是老師在講,那么文化就會變得干巴巴,失去了自身的養分和魅力。根據自己的一些學習經驗和興趣點所在,我在開學之初定好了一整個學期的課程計劃,即每周的課程內容安排。我在出國前通過看書了解到,美國學生與中國學生有很大的不同,美國學生無法接受中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起死板的教科書,他們更喜歡在玩樂中,或者通過有趣的方式來接受新事物和新思維。我想起美國實用主義大教育家約翰·杜威早在上世紀就提出的“在做中學”,即主張把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中的活動聯系起來。赴任前在國內選修的中華才藝課這個時候就派上大用場了。我利用開學前的圣誕假期,在家里練習剪紙和水彩畫等中國傳統藝術,為新學期的文化課程做準備。開學了,我按照本學期的課程大綱,文化課程進行得有條不紊。在第一節課介紹春節的時候,通過圖文并茂的課件講解完春節的基本知識后,我向班里的學生介紹了餃子,然后給每個學生發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帶著孔院提供的搟面杖教他們包餃子。學生們玩兒得很開心,這節課的成果就是一堆花花綠綠的橡皮泥餃子。再比如,在介紹京劇的時候,我提前為學生們準備好毛筆、水彩和空白的臉譜,讓他們自己動手畫臉譜。畫完之后要根據我在課堂上介紹的不同顏色臉譜的人物性格給自己的臉譜編個故事,性格要與他們的臉譜顏色一致。學生們畫得起勁兒,編故事也是五花八門,有學生把美國的超人與中國京劇臉譜結合起來,還有同學把非洲原始部落文化與中國京劇臉譜結合。這樣一來,他們不僅在動手和動腦中就掌握了京劇的臉譜知識,而且他們的故事還讓我大開眼界,驚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
通過在美國大學兩個學期的工作,我不僅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對美國文化有了不一樣的看法。讀大學期間曾看過很多美國電影和美劇,最常看到的場景,就是身穿修長晚禮服的金發女郎挽著西裝革履的男士走進餐廳用餐,燭光搖曳,刀叉交錯,舉止優雅,連waiter都是穿著西裝打著領結彬彬有禮的……讀研期間,學校地處有著“宇宙中心”之稱的五道口,每天華燈初上的時候,街邊的酒吧就會聚集一堆外國人,好不熱鬧繁華。那個時候我在想:美帝人民就是優雅啊紳士啊,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紙醉金迷,這些外國人一定是習慣了在自己的國家天天泡酒吧,所以來中國以后才會經常出入酒吧。想必很多人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吧!可是,等我到了美國之后才發現,以前的自己是無知的,是幼稚的,電影里看到的或是書本上學到的美國,跟現實中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除了在公司上班的白領,美國普通人大多時候都穿著很隨意。我在美國任教的十個月里,利用假期游覽了美國大大小小很多城市和鄉村,見到的大部分美國人都是穿著T-恤、帽衫、牛仔褲、人字拖或運動鞋的,只有在紐約,見到了稍微多一些妝容精致,穿著時髦的“洋人”。而我們在電影和電視中看到的晚禮服和西裝皮鞋,只會出現在一些正式的場合,如我所經歷過的中美商貿研討會、香港新春招待會等。其次,美國人的夜生活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豐富。你能想象,天黑之后大街上除了來往的車輛而看不到一個人影嗎?在地廣人稀的美利堅,情況就是如此。我剛到亞特蘭大的時候,中外方院長就告訴我:天黑之后大街上除了流浪漢幾乎就沒人了,所以晚上最好不要一個人外出。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很重,大多數美國人下班后就回家陪家人了,即使是外出吃飯,也是全家一起出動。到了周末,在公園或是大片綠地上,總能看到父母帶著孩子野餐游玩。至于酒吧,我想說,很多美國小城鎮和鄉村是沒有酒吧的,哪怕在亞特蘭大這樣的大城市,酒吧也是零星地散布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而國內旅游城市動輒就來的酒吧一條街,我只在紐約、圣迭戈和舊金山等超級旅游大都市見過,由于在其他城市匱乏,這些地方的酒吧一條街就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吸引著平日里沒有夜生活的美國人去瘋狂一次。反觀當今國內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中國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工作、應酬、社交……于是忽略了自己的家人,甚至錯過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階段。對于這一點,我想我更崇尚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家庭至上,有時間就多陪陪家人,多陪陪孩子。
六
2014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大洋彼岸的國慶節。那天,我在亞特蘭大市中心奧林匹克公園的草地上欣賞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唱會,還有滿天的絢爛煙火;那天,奧林匹克公園人山人海,我從未在城里看到過那么多人,感覺整個城市的人都來了。我在當天的朋友圈發了一組當晚的圖片,配文:后天就要回國了,煙花歡送會;謝謝亞特蘭大人民的熱情,我會想念你們的。那個時候的心情,如今已經忘了,大概一半是歸心似箭,一半是無限留戀。如今兩年過去了,每每翻看微博或者微信里的照片、狀態、分享,都會異常想念在美國的那些日子、那些藍天、那些人……
現在,我在祖國的另一所大學里,繼續著自己的教師夢。窗外,太陽已經落山,校園里兩排整齊的白楊樹,葉子已發黃變干,映襯著漸漸降下的夜幕。這些泛黃的樹葉讓我想起了亞特蘭大五彩斑斕的秋天,只是不知道,今年亞城的秋天,是不是還同兩年前一樣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