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迎春
摘 要: 情感因素對外語教學具有重大的影響,本文針對高職英語教學中,在對影響外語教學的情感因素進行概述的基礎上,提出在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情感因素培養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學 情感因素 教學策略
與學術型大學、研究型大學學生相比,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在生源質量上差異較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能力都不強,在英語學習上也缺乏一定的信心。然而,由于高職院校提倡職業教育的實用性,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大腦的理性和認知功能,而忽視了非理性方面的發展,造成片面強調知識“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這種傾向在語言教學中表現為過分強調語言學習的認知因素,忽視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這樣的認知對提高高職英語教學水平造成較大障礙,要解決這一障礙,就要充分重視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育應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當統一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Gardner提出“第二語言習得社會教育模式”,認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對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成就共同產生影響。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對情感因素的忽視是造成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如何激發和利用學生的積極情感,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是擺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情感因素對教學的影響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20世紀60年代,Erikson Masiow,Rogers等主張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有別于他人的、有情有感的個體。1977年,Dulay等學者提出了“情感過濾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認為情感過濾是“一種內在的處理系統,它潛意識地通過情感因素來阻止學習者對語言的吸收”(Dulay,1982)。后來,Krashen發展了這一理論,認為習得能夠獲得足夠的語言輸入 (Krashen,1985)。Stern甚至提出:“情感成分對于語言學習的作用至少不次于,往往大于認知手段。”因此,情感在教學中是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交際性較強的英語教學中更是如此。
在語言教學中,情感指學習者在學習中的感覺、情緒、態度、感情等,具體如興趣、動機、態度、自信、焦慮等因素。情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研究表明,情感對學習者的學習有著重要影響作用。積極情感如興趣、動機、自信等可以促進學習者做事的動力,讓學習者精力充沛,全力以赴地克服困難,遇到問題不斷探索;而消極的情感如焦慮等因素則會阻礙學習者前進,使學習者逃避問題,對學習失去信心、失去興趣。
二、積極的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人是教學過程中教和學的主體,是伴隨情感活動的,可以視情感為聯系教與學主體的紐帶,師生關系和諧、融洽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以及教學過程的協調和有效。積極的情感因素能夠促進教學;而消極的情感因素會阻礙教學的進展。積極的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強烈的學習動機,對學生主動地學習有驅動作用。情感是跟人的需要聯系著的。強烈的求知欲、對英語的熱愛、對不同文化的美好感受等積極的情感因素,都能夠使學生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和主動的學習態度,在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之后,又會產生新的需求、新的欲望,不斷驅使他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實現新的學習目標。
2.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對良好學習態度的培養有激發作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引入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明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3.對性格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能夠以情感感化學生,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多數情況下,英語學習的效果與學生的性格有關。一般情況下,性格比較開朗、自信心強、學習認真負責的學生進步較快;而性格比較消極、悲觀、恐懼、自卑的學生,學習英語就不太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英語教學中培養積極的情感因素的途徑
課堂教學活動包含知、情、交、融,是一種復雜的活動,因此教師要進一步增強英語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設法挖掘學生的情商,使得學生在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兩個方面和諧統一,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積極情感因素發展的一般規律,順應大學生的心理、生理和認識特點,從英語學科的特點出發,加強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的培養。積極的情感因素在英教學中的培養主要有以下方面:
1.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驅動學生主動學習。良好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勤奮學習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疑啟智,刺激學生對未知的渴求。教師不僅應注意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而且必須在教學中隨時激發學生已形成的動機。同時,要注意不斷地鞏固已經形成的學習動機,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加深和提高。讓學生切實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繼續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渴望。
2.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樹立良好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光靠課堂上的發揮是遠遠不夠的,在一開始的教學設計階段,就要將“怎樣使學生獲得快樂的情緒體驗”考慮在內,由快樂派生出的求知需要是比較容易的,教師不僅僅是設計教學內容,更要結合趣味性,讓學生在快樂地學習中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對于教學方式方法認真鉆研,進行跨學科研究,嘗試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尊重性格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有形成自我概念并且讓他人認可的需求。研究表明,在自尊受到保護和鼓勵的環境中,學習的認知活動最有效。不同的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現是不同的,那么在教學中就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情感需求的學生,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積極鼓勵他們,通過不斷進步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4.課堂糾錯策略。高職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各種嘗試,嘗試就可能犯錯誤,而出現錯誤就有可能帶來批評和嘲諷。在這種情況下,抑制程度過高的學生往往怕犯錯誤而不愿參與語言活動。教師如果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對學生予以“移情性理解”,那么學生的情緒就可以得到緩解,依然愿意繼續嘗試參與語言活動。利用情感因素優化英語教學,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師生情感交融的關系。搭建起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通道,共同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師生互動創造條件。
積極的情感因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養成,實現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如何運用積極的情感因素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智力因素,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注重英語教學的情感因素,充分發揮積極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英語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2]陳安福.漫談教學的情感性.光明日報,2000年7月,北京.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柳斌,等.教學方法與藝術案例全書.長城出版社,2000年7月.
[5]Moskowitz,G.Out of limbo into humanistic heaven.In Glenwood,H.I.(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lected Reading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ntario: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88,P86.
[6]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外語界,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