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霞
摘 要: 課堂教學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陣地和基本途徑。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是時代的要求,是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反思的結果。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和諧的課堂是流動變化著的,教師要重課堂設計,更要重視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設計。
關鍵詞: 主體性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 轉變思想 培養能力
“以學生為本”、“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愿參與直至終身的學習習慣”,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念。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打破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陣地和基本途徑。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反思的結果。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時期,主體性的培養既是素質教育的特質,又是素質教育的關鍵。要給學生自主嘗試的機會,讓學生在摸索中產生問題,建構知識體系,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因此,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就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題,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一、轉變思想,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主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不在于滿足學生“學會”,而在于引導學生“會學”,其核心和靈魂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教學任務,教學大綱規定的“知識、能力、覺悟”三者是個有機的整體,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和教師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導并不矛盾。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而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巧妙選擇安排教材,根據教學目標創造性地選取內容,突出素質教育特點。在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估等環節中,都包含如何從“教”的角度喚起學生的“學”。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位教師,同樣一本教材,在同一個教學環境下,不同的學生卻達到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不一。實行“多樣結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所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確立以學生主體的意識是教育改革的前提。
二、培養能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的本質是提倡素質教育,諸多新問題需要政治教師探究、反思、總結。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必須認識到學習要靠自己,教材只是為自己提供一個知識原型,教師只是把自己引入學習大門的向導。教學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可見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揭示事物的本質、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推廣“分層推進、分類成功”的教學法,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基礎不同的學生都學有所獲、學有所樂。和諧的課堂是流動變化著的。教師不僅要重課堂設計,更要重視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設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在學生緊張又興奮的學習過程中,必須有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才會“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師對學生的激發、引導下,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是使課堂教學富有變化、富有激情的關鍵。而這種點撥不是即興發揮,而是精心設計的結果。考慮到學生個體、和諧發展的需要,極大地推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教學重要的是把學習方法和鑰匙交給學生,使他們樂學并且會學。所以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由教師引導才會有效。教師精心設計,廣泛收集、精心選擇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自身閱讀和分析教材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營造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氣氛,鼓勵他們有獨到的見解或提出能讓老師難以回答的問題,體現教學活動的民主性。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有哪些內容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給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讓他們充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對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認識到關注學生,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地領向真理。比如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設計,選擇學生中設計得比較好的板書使用,同時讓他知道,他是最好的,是最棒的。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以寬容的情感分析評價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真正的教師不是把經過千年來勞動建成的大廈指給學生看,而是引導他們對建筑材料進行加工,和他們共同建筑樓房,并教給他們建筑之術。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充分肯定,對學習中的困難則是熱情地幫助、指點,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多交流,多引導。
總之,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對教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帶來了更大挑戰。只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培養富有創造性的人才,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馬維娜.素質教育中學生主體性的生長與造就[J].江西教育科研,1997(06).
[2]黃麗紅.初中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