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文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確立,我國進出口貿易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我國從政策支持、交通建設等方面都開展了全新調整,以推動一帶一路的全面落實。然而在新的發展機遇與新政策背景下,進出口貿易勢必會經歷一定的貿易摩擦,只有戰勝挑戰,實現過渡,才能抓住發展機遇。“一帶一路”下的政策支持體系包括貿易政策支持以及產業政策支持等多個層面,在進出口貿易的新發展形勢下,對當前政策展開充分研究,是抓住發展機遇的前提。以下本文就對當前進出口貿易政策展開分析,明確當前政策的調整方向,并提出幾點建議,旨在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在新形勢下,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 一帶一路 區域 貿易 產業 政策
我國新一屆政府提出了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確立,意味著我國進出口貿易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以我國鋼鐵行業為例,國內鋼鐵價格持續降低,螺紋鋼每噸已經低于每噸5000元,其它鋼價及鐵礦價格也都持續走低,2013年以前,受經濟危機影響,國內鋼鐵行業整體低迷,產能過剩,鋼鐵行業轉型已成必然趨勢。縱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70%均為鋼鐵凈進口國家,隨著“一帶一路”自2013年起正式確立,我國鋼材、鐵礦能源在國外市場迅速走俏,有效轉移了過剩產能,改善了行業低迷現狀,僅2014年的鋼鐵出口量就較2013年有了40%以上的大幅度增幅。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對于轉移國內過剩產能,助力進出口貿易,具有深遠意義。為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的全面落實,我國從貿易及產業等層面開展了政策的支持性調整,為充分抓住發展機遇,需要對當前政策展開全面分析,以下本文就對當前進出口貿易政策展開探討,明確當前政策的調整方向,并提出幾點建議,具體如下。
一、我國對外進出口貿易格局的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處于對外貿易順差狀態,自本世紀初我國加入WTO起,進出口總額實現了快速增長,2004年達到35%增幅,之后從2005年至2008年持續穩定在25%左右,從2009年起收到全球經濟危機所影響,進出口總額有所下降,但對外貿易始終處在居高不下的順差狀態。但我國在2013年以前的對外貿易對象十分集中,主要是日韓香港,以及歐美等發達國家或地區,進口原產國和出口目的國長期以來均大致一致。但自2013年正式確立“一帶一路”經濟戰略以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交流日益活躍,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自2009年起全球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有效轉移了國內剩余產能,進一步加快了經濟發展。一帶一路的構思源自歷史上聯通東西方經濟、文化各方面交流的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陸路連通中亞、西亞、北非直至歐洲,海上絲綢之路則向南通過水路連接東南亞、南亞、西亞直至非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組成區域性大合作關系,這對于我國乃至世界的進出口貿易格局都將帶來深遠影響。
二、新形勢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政策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合作機制。雖然源自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曾在歷史上實現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多角度有機連接,有一定的歷史基礎,但今天的陸地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及地區,在各個方面都已經和千年前有了很大差異,因此要想有效推動一帶一路的落實,就需要從貿易政策及產業政策等多角度開展全新調整,通過有效的政策平衡一帶一路合作國之間的關系,促進我國在當前對外貿易戰略下,進出口貿易的不斷繁榮。
(一)貿易政策的調整方向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迅速融入了這一由西方國家所制定并主導的貿易體系,并在這一體系中實現快速發展,甚至在許多領域都已經成為了領頭之羊。在此種國際貿易的格局下,為了重新占據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決定重新打造貿易體系,如TPP及TTIP等。如果歐美的新貿易體系成功建立,就意味著我國將可能會失去以往在WTO體系中所累積的貿易優勢。而“一帶一路”同樣也具備貿易體系的重構功能,這能夠有效與TPP等新貿易體系實現對抗,助力我國突破西方的貿易限制,因此未來的貿易政策應當充分重視“一帶一路”的貿易體系重構功能。
此外,以往的貿易體系主要以美元為主,美國以此掌握了世界的貿易主導權,包括我國在內的其它國家在這一貿易體系下,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貿易自主權,不得不以自身大量的資源去換美元貨幣,影響自身利益,且2013年以前與我國貿易頻繁的國家也均在這一體系下,因此人民幣要想突破這一貿易體系的限制,取得一定話語權,則有很大難度,因此“一帶一路”的提出,也有助于人民幣取得一定國際話語權。
最后從貿易優勢角度來看,我國長期以來的貿易優勢得力于我國的低勞動成本,這以競爭優勢在世界貿易環境范圍下十分顯著。但隨著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及生活成本的提高,勞動成本優勢也不在顯著,甚至有逐步被越南、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所取代的趨勢。縱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雖然有發達國家,但大部分仍以發展中國為主,我國和這些國家相比,勞動成本方面的優勢則更加微弱,這也為貿易政策方面的調整帶來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二)產業政策的演變發展方向
產業政策的制定以及實施效果,將對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直接影響。從第一產業角度來看,我國不僅是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糧食進口大國,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僅2015年糧食進口總量就達到了1億噸以上,位居世界首位。而“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多是農業國,因此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我國不可避免會和相關國家展開密切的糧食貿易,為保障我國食品安全,并保障我國農民利益,就需要科學調整第一產業的相關產業政策。
第二產業的發展是綜合國力的直觀體現,我國要想在當今世界市場中取得一定話語權,就必須積極開展第二產業的技術升級,然而我國第二產業的可模仿性大,甚至和“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國家存在相似性,因此要想在這一體系下占據先機,就需要加快工業體系的技術升級,在相關政策方面也應當以促進第二產業技術升級作為主要方向。
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第三產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在當前一帶一路跨境經濟合作的背景下,如金融、貿易以及相關法律服務都將進一步提升所占比例。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文化、語言、政治、宗教等方面和我國存在較大差異,存在一定的風險,且我國在金融、貿易以及相關法律方面的服務水平和西方相比,還有待提高,因此產業政策的調整還需進一步重視第三產業的支持。
三、優化進出口貿易政策的幾點建議
(一)貿易政策
在西方國家師徒重構貿易體系的當下,我國應當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協作贏取更多利益,并重視“一帶一路”框架下相關國家的力量,利用我國的經濟優勢,吸引更多國家參與到“一帶一路”中,以提升我國抵御歐美企圖重構貿易體系的能力。此外,還可有計劃滴嘗試以人民幣進行國際交易,為人民幣取得更高的國際話語權。在貿易政策方面,還應考慮到沿線國家的發展水平相對較差,在貿易政策的制定方面,還可考慮適當讓利,以提高沿線國家參與到一帶一路的積極性。
(二)產業政策
在國際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容易因諸如產品質量標準、制造技術等差異,帶來貿易糾紛,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開展,如果不構建完善的相關產業,那么將不可避免地和沿線國家發生貿易糾紛,因此在產業政策方面,應當積極與沿線國家溝通,構建出科學的產業標準,使日后的產業合作實現有據可依。此外在第二產業方面,從國家內部,應當制定如鼓勵科技創新、自主研發的相關政策,如適當開展減免稅收,資金補助等方式,促進我國產業的技術升級,實現經濟轉型。此外我國應當強化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例如從政策角度促進金融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加大投資力度,不斷開發與完善金融產品與服務,可采用稅收部分減免的方式提高我國金融服務機構的走出去的積極性,并可積極學習西方的現金模式,構建如海外投資損失準備金以及境外投資稅收優惠等相關制度,也可開展商業險服務,強化風險應對能力,分攤風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結合當前“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對我國外出口貿易格局展開分析,并從對新形勢下我國經濟貿易的相關政策展開分析,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完全建議,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周曄,雷云芳.人民幣匯率波動是否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基于中日貿易的經驗分析[N].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02:22-26
[2]劉美秀,楊艷紅.我國糧食對外貿易政策變遷與糧食進出口貿易的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13,07:84-88
[3]馮躍.固定匯率、浮動匯率下中國經濟政策——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J].經濟問題,2012,09:112-115
[4]彭云艷,孔凡玲,閆靜怡.基于政策導向視角下中國煤炭進出口貿易路徑研究[J]. 經濟研究導刊,2015,15: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