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標
摘要:本文以筆者所在農場下屬養殖企業開展實施的“成本精細化管理”取得的成效為例,分析并闡述了精細化管理結合精準會計核算措施為養殖企業帶來的成效和收益。
關鍵詞:管控 斤成本 精準化 分析
“成本精細化管理”作為現代養殖企業,特別是現代化、規模化、自動化養殖企業追求的一個管理理念,強調的是要抓細節管理的落實、要抓養殖態度的精心、要抓養殖過程的精致,實現成本管理的最優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可將生物資產的核算明確細化。
一﹑會計精細核算前的管理環節
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一頭商品豬從出生到出欄針對其不同生長階段要幾經換欄、調舍,飼養人員也要更換幾撥。而劃分這些養殖環節是成本最終歸集的依據,是成本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在生產管理中把整個生產過程劃分為“種豬、產哺、保育、育肥”四個環節,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種豬”這一環節的成本歸集,在性成熟成為生產種豬以后的折舊成本和飼養成本歸集到“產哺”這一環節。這樣也可以準確地計算出每一頭小豬的出生成本。由于我們準確、清楚地劃分了各個飼養環節,明確生產責任,每到月底計算成本耗用,飼養人員會主動找到保管員核對飼料、獸藥等生產資料的耗用,自發地對成本“斤斤計較”,化被動于主動,再也不會出現浪費的現象。
我們在進行成本精細化管理過程中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成本,使效益最大化。然而目標的設置還要有階段性和可控性,所以我們再把“成本精細化管理”升級為“斤成本管控”,量化我們的目標,把只有概念的東西轉化為實際的數據,一切以數據說話。
二﹑會計核算流程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的規定,生產性生物資產,是指為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我單位專指生產公母豬后備公母豬等);消耗性生物資產,是指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將來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我單位專指上市銷售的商品豬)。生物資產應當按照購置成本進行初始計量。我單位生產性生物資產應按照固定資產折舊方法處理;而消耗性生物資產成本應比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 號——存貨》核算方法處理,在資產負債表中“存貨”一欄列示。生物資產取得方式的不同,其成本確定和會計處理也有所不同。現就生物資產按照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成熟性生物資產;消耗性生物資產分為三類核算方法進行探討如下:
(一)生產性生物資產成長期支出予以資本化
處于生長期的生物資產(如剛引進豬場的后備母豬到發育成生產母豬過程)為滿足自身生長投入較大,這部分投入一是滿足生物資產自身生長、價值增值的要求,二是滿足生物資產實現其產能的需要。而且這期間價值升值較快,所以,這期間的投入,依據重要性原則,全部作為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增值成本。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增值成本,不僅能增加生產性生物資產的自身價值,而且能延長生產性生物資產的使用壽命,滿足資產支出資本化的條件,所以應予以資本化,增加生產性生物資產賬面價值。故我單位現行核算方法應予適當調整,豬場引進的后備母豬應單獨核算后續支出成本,待后備母豬轉為生產母豬時,將后續支出成本作為資產支出予以資本化,增加后備母豬的資產價值,此方法特別在新建豬場會產生明顯的資產增值效應,按照我單位原會計處理方法會導致新建豬場前三年由于大量引種,各項生產成本全部作為農業生產成本,而此時相應產出很少甚至為零,前幾年年均息稅前利潤為負數,整個項目投資收益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不利于我單位畜牧業向上級爭取項目財政補貼。
(二)生產性生物資產進入成熟期后支出停止資本化
生產性生物資產進入成熟期,其自身價值趨于穩定,其后的支出主要是維持生物資產實現其產能的需要,屬維護性支出。該支出由于不再增加生物資產自身價值,所以不進行資本化處理,即不確認為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記入當期生產成本。為此,按照生產流程特點,我單位將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未成熟期與成熟期的界限統一界定為后備母豬飼養滿125天,以此作為會計人員入賬依據。
(三)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的核算
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采用年限平均法,我單位按照母豬的生產周期確定為3年,年限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各單位應當自生產性生物資產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計提折舊;停止使用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應當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計算折舊。 我單位應當根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預計凈殘值(這里預計凈殘率定為30%)。生產性生物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按照上述選定的方法,分月度平均計提折舊額計入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借:農業生產成本,貸: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
三﹑精準化管理目標的實施
影響斤成本的重點優化目標:
(一)飼料增重成本
飼料、獸藥和疫苗及人工這三項直接成本中飼料成本影響最大,降低飼料成本成為全場關注的重點。首先,我們關注飼料占生產成本的比重,飼料的增重成本應占豬場整個綜合成本的70%-80%;而育肥期的飼料增重成本應占總飼料增重成本的80%,占全部綜合成本的70%。在豬場成本管理中,飼料成本占到的比重越大說明該豬場飼養的技術水平越高,管理精細化程度也越高。
其次,通過成本公司可以看出,飼料增重成本=飼料平均單價*料肉比,飼料的平均單價由種豬及商品豬各階段豬群占得比例決定,豬群結構越合理,飼料的平均單價越低。我們各分場將全程直接增重斤成本劃分為飼料、獸藥、疫苗和人工四項,并進一步細分到產房、保育和育肥各區。每月都計算出各階段豬群耗料比例。
(二)母豬飼養的效益
衡量母豬的經濟指標是每頭母豬年產仔數或年上市商品豬數,因此要提高母豬的年產胎數和分娩率,盡可能減少母豬的非生產天數。
不難看出提高每頭母豬的年上市頭數是取得豬場效益的主要途徑之一。
四﹑精細化管理的財務分析
在財務管理中“分析”是重要的環節,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將大量的數據整理、過濾、優化轉變成“因素、過程、成果”。其目的是衡量現在的狀況,預測未來的發展。通過編制一套完整的財務分析報表來對下屬豬場的各項斤成本進行監控很有必要,具體分解為全年目標任務表﹑凈增重成本分析表﹑凈增重豬場制造費用分析表﹑飼料耗用表﹑生豬存欄盤點表銷售收入明細表﹑利潤對比表等詳細報表,對各豬場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料肉比﹑分娩率﹑成活率等核心生產指標;飼料﹑獸藥﹑人工斤成本費用高低對比以及收人明細的分解, 經過上述從點到面,從橫向到縱向的全面分析,以數據說話的“斤成本管控”正是對財務數據和生產數據的全面分析,使生產管理人員都明白了所謂的“成本”是從哪里來的,又到哪里去了。在工作中管控的重點是什么,把這個天天喊的口號真正落到了實處。
五﹑精細化管理總結
我們在成本精細化管理過程中經過形成了定期總結的習慣,從生產一線到公司層面,層層推進,全員參與。經過總結,我們找出問題并切實采取具體措施,改善每一生產環節。使我們的員工明白:豬場的效益來源除了不可控的市場價格因素以外,還有我們豬場可控的內部管理因素。即由豬場的經營和管理決定,包括飼養的精細化程度和“斤成本的管控”。公司各分場通過不斷優化生產,完成設定的斤增重成本目標,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各項生產指標不斷提升。生豬市場價格的高低無法通過一家企業來決定,生豬養殖企業成本的高低決定了該企業的競爭力。我們只有成功地控制了成本,才能在生豬養殖行業站穩腳步,擁有一席之地。也只有把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圍內,才能確保豬場的經濟效益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徐文峰.財務主管實務[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9
[2]吳建斌.財務智慧[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3]王棣華,潘文濤.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務與會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