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四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舅枷胧且客诰蚝蜐B透,基本活動經驗要靠體驗和經歷,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正為學生經歷這樣一種體驗的過程提供了必要保證。因此合作交流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體現了教學民主,給予了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地發展,因此目前合作學習備受教師青睞。
一、把握時機、激起需要,使學生“愿合作”
如一年級的“統計”一課,為激起合作學習的需要,我做了如下設計:大象生日到了,很多小動物來給他慶祝,課件動畫配樂依次出現小貓、小狗、小熊、小豬排著隊走出來,小朋友興致高昂。這時我提問:你知道這些小動物各來了多少只嗎?學生強烈要求再看一次。當第二次播放時,學生的注意力立即從小動物的形態轉移到小動物的數量上,可是再次放完時,大家臉上還是一片茫然,紛紛提出意見:“太多了,來不及數”?!皵盗诵∝?,又忘了小狗?!薄@時我把握時機,因勢利導:一個人來不及數,小組里商量怎么辦呢?小組展開討論,然后自動分工,有的數小狗,有的數小貓……大家聚精會神,統計的時候充滿童趣和創造性,有的用手指表示,有的在紙上畫圈或打鉤等,學生在完成統計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二、精心設計,篩選問題,使學生“能合作”
1.明確合作要求。
教師對教材內容編排意圖的理解和設計是影響合作學習非常重要的因素。曾聽過一節《100以內數的認識》,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數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數,數出10根捆成一捆,然后數出10捆。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應該多交流,說一說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理解為什么要把10根捆成一捆。但是,教師在教學時,學生4個人一組合作數出100根小棒后,讓每個小組的代表匯報自己小組數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數的。學生花了很長時間匯報自己是1根1根地數、2根2根地數、5根5根地數……然后教師發現時間不夠了,就匆忙結束合作學習,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實際上這是教師沒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和重點,沒有很好地設計怎樣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沒有向學生說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說這樣的合作學習只是流于形式。
2.開放問題空間。
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哪些問題學生能獨立解決,哪些問題需要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篩選出具有一定難度、探討價值、開放性的合作學習的問題。而且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才是最具探討價值的。
三、注重引導、加強訓練,使學生“會合作”
1.引導分工、合作。
如四年級的數學實踐活動課《怎樣滾得遠》,要求通過對木板與地面三個不同角度的實驗研究物體滾動的情況。實驗前,我問學生:這個實驗讓你一個人完成行嗎?你覺得還需要哪些合作者?讓學生自己產生分工的需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而確定小組的合作者,如滾動操作者、距離測量者、角度測量者、記錄員,并且把準備好的這些任務卡讓組長根據小組的具體情況分發給組員,組員把任務卡別在胸前。這樣,每個組員都明確了自己在合作中的身份與作用,在合作中各負其責,全員參與,由此在小組合作中出現了互動、互助、互勵的場面,增強了小組凝聚力。
2.引導交流、表達。
交流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小組合作學習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合作交流往往成為優等生“表演”的舞臺,搶先發言,爭著表現,而其他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卻總是成為聽眾,致使學困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袖手旁觀”,“坐享其成”。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鼓勵每個同學都積極發言,在全班交流中,簡單的問題盡可能讓基礎差一些的同學回答,并給予及時鼓勵,對發言特別積極的同學說:老師知道你很能干,能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嗎?讓他學你一樣積極發言好嗎?盡可能讓更多同學有發言的機會。教師要耐心引導,多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會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達。
3.引導思考、質疑。
4.引導分析、歸納。
在學生合作中,小組內或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意見往往不統一,教師要引導大家對各種意見進行討論,通過分析、歸納,甚至爭辯,達成共識。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我讓學生猜猜:一張正方形紙剪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多數學生認為還有3個角,也有的認為4個、5個。這時我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實際剪一剪、數一數,最后分析歸納出結論。通過合作,學生發現,由于剪法不同,剩下的個數就不一樣,三者結論都是正確的。這種分析、爭辯的思維碰撞,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樣,在全班合作交流中,教師對各合作小組的意見也應進行分析、歸納,這既是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肯定,又是對知識重點、難點、疑點的點撥。
走進新課程,新理念的課堂帶來了新的變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挖掘合作學習的潛能,充分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是數學教師應努力實踐、不斷探索的。從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養成合作的習慣,使學生在學習中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必將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