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剛
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文章相關休閑體育的概念、休閑體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價值、課程內容、教學模式等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提升休閑體育研究水平,推動重慶市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為進一步深化重慶高校體育“休閑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校體育 休閑體育 課程構建
作為提高大學生體育綜合素質和增強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載體的高校公共體育課,必須向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提高學生體育休閑能力,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的運動休閑需要的方向發展。休閑體育課程作為一種通過體育運動謀求個體身心健全發展,同時集娛樂性、教育性于一體的活動課程,必然成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發展的重要途徑。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比較一致的休閑體育概念及理論體系,國內學者通常把休閑體育稱為閑暇體育,即在余暇時間進行的體育活動。對休閑體育概念與含義的解釋可謂多種多樣。休閑體育主要指人們在空閑時間里自覺主動地參與的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達到自我享受、愉悅身心的一種有意義的現代生活方式。
1.“休閑體育”在高校體育教育的作用
通過“休閑體育”在高校的大力擴展,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充實了體育內容,與人的健康幸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大學生在體育教育過程中直接感受到一種心情愉悅的教學活動,從而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2.重慶高校“休閑體育”課程項目的開設現狀
2.1任何體育教學課程都有優點和不足,重慶高校“休閑體育”課程教學也不例外。重慶高校學生在休閑體育課程中運動項目選擇不再局限于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步、跑步等傳統項目,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定向越野、網球、高爾夫、擊劍、太極拳、輪滑、旱地冰球、攀巖等休閑體育課程。但在實施“休閑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許多體育項目尤其是新興“休閑體育”課程項目缺乏真實體驗,導致選課并非出于興趣,而是出于趕時髦,這顯然和“休閑體育”課程體育教學目的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為避免學生選擇“休閑體育”課程項目的時候具有盲目性,應該對學生選擇“休閑體育”課程進行專門的宣傳和指導,讓學生選擇適合的“休閑體育”課程。
2.2重慶高校體育教師從事“休閑體育”課程教學的師資現狀。對休閑體育課程實施“休閑體育”課程教學的師資現狀的調查研究表明,現階段重慶高校還缺少專門的休閑體育課程教學的體育教師。完善的師資力量首先是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業務能力,學校要有多種休閑體育課程可供學生選擇,這就要求學校在儲備師資力量時充分考慮“休閑體育課程”體育教學的需要。對重慶高校從事“休閑體育”課程教學的師資的調查研究表明,重慶高校體育教師的師資有限,而體育項目眾多,學生的需求很多樣,只有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使教師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一名體育教師掌握兩個以上休閑體育課程項目的教學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限的師資發揮更大的作用。
2.3重慶高校體育教師從事“休閑體育”實施活動場所和器材的現狀。對休閑體育課程實施活動場所和器材的調查研究表明,重慶高校對大學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場所以學校的免費體育器材和體育場館及校園空地為主,許多休閑體育教育項目屬新開發項目,尤其那些帶有危險因素的運動項目,學校和教師開展的積極性都不高,這就制約了對這些項目所需的活動場所和器材的建設;對比較貴的休閑體育器材只有少部分條件較好的學生會自己購買,大部分沒有自己的休閑體育器材,這些因素對進一步在重慶高校中開展休閑體育課程產生一定的影響。
3.關于重慶高校實施“休閑體育”課程構建的對策及建議
3.1加強對學校場地設施的建設,在充分利用現有體育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建設一批新興“休閑體育”課程教學需要的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許多休閑體育教育項目屬新開發項目,尤其那些帶有危險因素的運動項目,要多進行教學方法、練習手段、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等相關理論知識的研究,從而提高學校和教師開展“休閑體育”課程教學的積極性。
3.2雖然重慶大部分的高校領導對本校的體育工作都很重視,但是在實際上很少有高校設置專門的休閑體育組織機構及專項資金撥款。今后要加強與學校領導的聯系,爭取他們加入到學校休閑體育的運動之中,以便更好地開展重慶高校的休閑體育課程建設。
3.3休閑體育的價值不僅培養了大學生強健的體魄、果敢的精神,而且學生通過參加野外的生存訓練、攀巖、拓展和極限運動等,既提高了在艱苦條件下的自我生存能力,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力量及團隊精神等,又培養了樂觀進取、豁達自信的性格,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養成了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最終發揮了體育課的娛樂身心功能及教育人的功能。
4.結論與建議
事實證明,將休閑體育課程引入高校,是高校體育課發展的可行之路。我們要正確認識休閑體育本質,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勇于創新,相信未來可以開發出更多適合重慶高校的“休閑體育”課程,從而促進重慶高校體育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煥禹.休閑體育的演進、價值及其未來發展取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01,(34).
[2]于可紅,梁若雯.從休閑的界定論休閑體育[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1):21-24.
[3]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152.
[4]高發民.高校體育中的休閑運動與終身體育[J].體育學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