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華
假期中,卸去工作的壓力,我捧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一書,靜靜地品讀,在案例中尋找著自己工作中的影子,在專業理念中探究著自己成功與失敗的源頭。偶爾,我會暗自慶幸,在處理班級事務時,自己采用的方法恰好符合相應的心理效應。其實,當時的我只是靈機一動,找到了處理問題的途徑,至于為何效果甚好,卻很少追根求源。慢慢咀嚼著劉老師的專業點撥,我才豁然開朗:原來,教育有時就這么簡單,掌握了打開學生心門的鑰匙,開啟學生的心扉也就易如反掌。
2011年的秋天,我接手學校新擴充的一個班——四(4)班。全班共44名學生,分別來自縣內外20多個學校,有從大都市深圳返鄉的,有從宜昌私立學校返回的,還有從縣內各鄉鎮學校轉進的。學生互不相識,師生相互陌生,怎樣才能讓學生適應新環境?怎樣才能讓班級迅速形成凝聚力?我暗暗琢磨著。待全班學生安靜下來,我開始正式宣布:“各位同學,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這個新班級、新家庭。我們班有多少人,你們知道嗎?”“44個。”同學們大聲回答。“不對。”我否定了他們的答案。看著大家迷惑的眼神,我補充道:“我們班一共有46人,除了44名學生,還有我和輔導員王老師。你們歡迎我們嗎?”“歡迎!”孩子的眼神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我趁熱打鐵,接著說:“今天,我們彼此不熟悉,甚至叫不出對方的名字。但我相信,三五天后,大家一定會融入這個新的集體!”同學們高興地鼓起掌來。于是,我又追問道:“你們愛我們這個班嗎?你們愛這個大家庭嗎?”同學們的激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我們愛這個班,愛這個家!”隨后,所有學生一一作了自我介紹,展示了各自的特長,在彼此熟識的基礎上,我組建了臨時班委會。兩周后,我任命了11名組長,要求組長、成員雙方選擇,每組三名成員,男、女生混合搭配。小組成立后,在組內設置了分管紀律、學習、衛生三個崗位,并制訂了小組管理公約。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每個學生明白了自己是小組的一分子,是班級的主人。半年后,我班被學校評為“五星班級”;期末,我班被學校評為“文明班級”和全校唯一一個“雷鋒班”,我也被學校評為優秀班主任。當時,我僅僅將這些成功歸功于小組合作管理模式。如今,我細細琢磨發現,其中不正好包涵了“自己人效應”“角色效應”等心理效應嗎?
當讀到“白璧微瑕”效應時,我不由想到自己曾經的做法。那年六一兒童節前,我對小向說:“小向,我們班今年六一的節目交給你了。我天生缺乏文藝細胞,而你能歌善舞,同學們都信任你,希望你能認真編排一個節目,為我們班級爭取榮譽!”看著一本正經的我,小向認真地點了點頭。在學校慶六一文藝匯演中,小向編排的節目獲得一等獎。望著小向自豪的眼神,看著表演成員興奮的神情,我不由為他們豎起了大拇指。班主任不可能樣樣精通,也不需要樣樣精通。有時,班主任可以在學生面前“自黑”一番,既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又避免學生產生懶惰的思想。
對照書中介紹的種種心理效應,我也暗暗汗顏。在過去的工作中,面對失誤,很多時候只是把眼光盯著問題、矛盾,粗糙地被動地去“補鍋”,而忽視了很多教育契機。
捧著這本書,我仿佛找到了一位知己,可以傾訴工作中的疑難之處;品讀著這本書,我好像遇到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他耐心地解答著我心中的一個又一個疑惑。
劉老師,謝謝您的分享!
(作者單位:湖北省秭歸縣三峽工程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