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厚寬
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創業者的知識結構對創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返鄉農民工的知識結構對其創業領域選擇、收益水平及精神都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積極完善返鄉農民工知識結構已刻不容緩。
關鍵詞:知識結構;返鄉農民工;創業
一、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知識結構現狀
一直以來,農民工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在老一代農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返鄉農民工的文化水平亦不樂觀,據某直轄市人力資源部門統計顯示:返鄉創業的農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0.7%,高中占55.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在知識層面方面,只有10%返鄉農民工掌握專門的技術知識,了解相關的科學經營管理知識和方法,大部分返鄉農民工綜合知識的積累還是比較匱乏,法律基礎知識非常淡薄。
二、知識結構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影響分析
1.知識結構影響返鄉農民工創業領域的選擇
返鄉農民工所選擇的創業領域幾乎都與自己所具備的專業技能有著密切聯系,大致可以劃分為技術型、服務型、體力型三種類型。中學畢業以上具備相對熟練的專業技能的返鄉農民工大多會首選技術型創業,因為這些人對其所選擇的創業領域有著非同一般的熟悉程度,在創業中仍能發揮自身的技能優勢,易于創業。中學畢業但專業技能方面比較欠缺的返鄉農民工多數會選擇服務型創業,因為他們具有相對較高的基礎知識水平,他們所選擇的創業領域一般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體力要求不高的服務性行業,以個人經營、家庭經營的零售門市部為主。這些領域雖然對專業技能要求不高,但需要創業者具備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語言功底。小學畢業及以下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很欠缺返鄉農民工將會把體力型創業作為第一選擇,因為此領域行業對勞動者的文化素質關注較少、注重勞動者身體素質。根據某市人社部門統計數據發現,返鄉農民工創業選擇的項目多集中在餐飲、服裝、種植、養殖行業。這些企業多為規模較小,效益較低,技術水平不高,品種單一,缺乏競爭力的微利項目。
2.知識結構的合理程度影響返鄉農民工創業收益
知識結構的合理程度指的是人們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及相關綜合知識的比例的協調程度,協調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們進行創造性活動。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比重將不斷上升,經濟知識化以及知識經濟化的轉變也將越來越自然,知識與收入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返鄉農民工的知識結構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勞動強度、勞動生產率、生產經營成本和經濟效益。從一些縣市的調研結果來看,基礎知識、市場營銷、經營管理、財務管理等知識結構越合理的返鄉農民工,越能夠準確的把握市場行情,對本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更有效的分析,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或將風險規避,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3.知識結構影響返鄉農民工創業精神
創業精神是指人的主觀世界中具有開創事業思想、觀念、個性、作風等品質,是創業者進行創業實踐的靈魂和支柱,是開創新生、追求幸福明天的精神信念。因返鄉農民工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綜合知識方面相對缺乏,對自身創業素質認識不足,易把創業簡單化,盲目創業。如普遍不習慣對產品或項目做市場調查,而是進行理想化的推斷,典型的例子是:“如果有3億人需要我們的產品,每件售價100元,我們就有300億元的銷售市場。”這種推斷方法往往會對創業起誤導作用。返鄉農民工對創業成功的自信心理也與其自身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一般情況下,返鄉農民工的知識結構越合理,文化水平越高,創業成功的自信心就越強,反之,則創業成功的自信心就越弱。
三、基于知識結構視角探索提高創業成效的對策
1.做好教育培訓“準、實、活”文章
自主創業是返鄉農民工的教育培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教育培訓應著力做好“準、實、活”三字文章,首先,培訓目標要“準”。教育培訓主體需要堅持以農民工的需求為導向,以增強農民工的創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打破傳統的慣性思維模式,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弄清楚農民工的創業意向,需要什么樣的技能培訓指導和服務,然后有的放矢進行教育培訓和服務的供給,避免教育培訓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其次,培訓內容要“實”。為增強培訓內容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培訓主體可通過采取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泛征返鄉農民工的意見,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科學制訂培訓方案,開展“點菜式”培訓。以現身說法的形式,邀請周邊縣市成功創業人士介紹自主創業經驗和方法、邀請創業審批或相關部門為返鄉農民工進行專題輔導,實現多元化師資。在課程設置上,在強化農業生產類的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學習的基礎上,適當開設政治理論、政策法規、新農村建設的專題輔導課,使培訓內容更加貼近返鄉農民工創業實際。再次,培訓方式要“活”。
2.加強“文化精準扶貧”,營造好學的濃厚氛圍
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一大障礙就是文化底子薄弱,專業技術知識匱乏,對國家的創業政策、渠道等了解得較少,因此,完善返鄉農民工知識結構,努力夯實農村的文化軟實力已刻不容緩。一是利用“送科技下鄉”、“送知識/政策上門”、“服務進屯組小區”等活動,廣泛的向廣大農民工宣傳黨和國家的一些系列方針政策,動員他們積極的解放思想,轉變“讀書無用論”等傳統觀念,主動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返鄉農民工對職業技能的渴望和興趣,激發他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熱情。二是豐富文化扶貧的載體。一方面,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微信、微博、遠程教育等媒體和省市鄉鎮勞務市場的載體作用,用正確的輿論導向,向農民廣泛宣傳“知識改變命運”、“科技致富”等典型例子或成功的創業經驗,積極引導、激勵農民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高偉.我國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研究[C].山東師范大學,2015(5)
[2]郭之祥.雙創—拐點與政府治理[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5(9)
(作者單位:桂林船舶檢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