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俊
有一位數學老師用力地在課堂上喊著要學生認真聽講,學生還是沒聽見似的繼續講著,到辦公室里跟同事講:“現在的小孩真是越來越不聽話了,好像是為我學習一樣。”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為學生不用功學習,學習態度不端正而煩惱,于是,想出各種辦法解決,以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自己可以省點心,可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有一個故事也許會給你一點啟發:一個小孩不小心打著自己的手,若是別人要他去做的,可能立刻會哭;若是他自己想去做的,可能不會哭,至少不會哭得那么傷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有著本能的責任感支持他自己克服困難,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利用孩子本能的責任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將責任歸還給學生。
一、轉變觀念,責任下放
有些數學教師對學生是命令式的管理,希望學生對他的命令無條件服從,對學生的行為細致入微的控制,以期待學生完全按他要求行事。殊不知,這樣卻使學生在潛意識中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學習是大人的事,不關我事,學不好大不了被罵一頓,被打一頓”這樣的想法,甚至想出對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掉眼淚裝可憐等。對學生的管理,數學教師要相信一句話:你急他不急,你不急他急。把該由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歸還給孩子自己。
二、強化規則,淡化教師
常聽說有這樣的班級,這個班只有班主任才能管得住,其他教師管不住,包括數學教師管理都比較吃力。其主要原因是學生關注的是班主任,而不是制度。數學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與學生約法三章,并且對學生的管理應該圍繞這個制度進行,說話中多帶些“我們班規定……”這樣的語句,讓學生學會遵守制度,而教師僅為制度的代言人。時間久了學生看到你便想到制度,使得你的課堂組織教學輕松許多。
三、改變評價,激發動機
數學教師平時對學生的評價往往集中在學生行為的過程和結果上面,數學教師要學會評價學生的行為動機。比如,通常我們會這樣評價學生:很好,回答正確,學習很認真。這是對學生的行為結果進行評價,除了這種過程、結果評價外,更重要的是對其行為的動機進行評價,如:答對了,你為自己和本組都爭了光。動機評價是發展性評價,有利于學生保持這種行為動力,做得更好。
四、培養心腹,形成效應
往往學生間的互相教育效果會比教師的教育會好得多,所以數學教師如果能培養一批班級制度的鐵桿執行者,會使數學課堂管理工作輕松許多。小助手除了傳統意義上選擇機靈能干的小班干外,也可以選擇責任心強,腦子一根筋,就是聽教師話的學生,教師充分肯定他們的工作,樹立他們的權威性,讓他們在班級里做制度執行的小標兵,通過他們對其他學生進行教育,產生蝴蝶效應,逐漸擴大制度執行的范圍,從而達到管理的目的。數學教師在班上的時間較少,更是要培養一批制度的鐵桿執行者,幫助自己管理。
五、利用群體,互相管理
孩子有與人交流的本能欲望,他希望自己得到群體的接納和尊重。所以,數學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應該以學生團體為單位,或表揚或批評,讓他們團體內形成自我管理。比如,小組活動后,一名學生匯報答案,此時教師應該評價這一小組,而不要只評價這名匯報的學生;課堂中舉手發言,也可以以組為單位進行激勵,讓組與組之間形成競爭;學生作業反饋,也可以以組為單位進行評價等等。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也起到了管理的效果。
六、任務明確,責任到人
孩子在責任不明確的時候常會你依賴我,我依賴你,結果事情辦不成,我們成人有時也是這樣。比如,在數學課的小組合作中,如果不給每個孩子定好明確的任務,可能使交流討論流于形式,思考的責任互相推諉。數學教師可以指定人員承擔某項責任,也可以讓小組長分配組員任務。明確了責任,也就形成了制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七、學生許諾,教師提醒
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個誠實的孩子,并且害怕自己被人說不誠實。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與學生來個約定。比如:“保證上課能認真聽講的同學請舉手”,學生舉手,一般是全班舉;“保證剛才沒有說謊的同學請舉手”,一般情況下也是全班舉手。這就讓學生在老師及眾人面前許下了諾言,絕大多數人會關注自己的名聲,上課認真聽講。讓學生許諾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學生自己表明態度以及與學生榮辱相關。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觀察發現不少學生已經從過去的被動式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班上也突顯了許多集體意識很強的學生,他們參與管理;組與組之間形成了競爭力,組員內部也形成了相互制約;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要求更加快速地執行,使數學教師的課堂管理輕松了許多。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湯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