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慧
班規對學生具有規范、約束和指導功能,有的班主任還依據自己的理解和管理目標增設了許多條款。班規制定的初衷雖好,但執行結果卻難以盡如人意。一個好的班規應有普遍的教育意義,充滿人性化的味道,能夠讓學生們普遍認同并愿意遵守。班規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相互學習、競爭、上進,而不應是僅以“冷冰冰”“硬邦邦”的文字出現,硬性命令學生言行卻無明顯教育成效的“一紙空文”。
近年來,我管理的班級在全校期末班級日常建設考核中總能名列“狀元”之位,得益于我和同學們一起建立了一套人性化的班規,現介紹如下:
一、遵守《守則》《規范》,集師生智慧,形成特色班規
班規建立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把學生變得無所作為,喪失活動自由,而是為了更好地規范學生健康成長。為了能將我班的班規形成科學合理、富有教育實效的規范機制,每學期初,我總要和學生們通過對《守則》《規范》學習、教育問題梳理、班委會編擬、教師修繕、學生討論等環節,對衛生、出勤、課堂紀律、作業規范、活動要求、文明規范等各項目進行合理地修訂,然后曉之于每一位班級同學,最后正式作為班級建設的行為指導和執行標準。
讓學生參與到班規的制定活動體現了“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原則,避免了學校、教師的獨斷專行、強迫嚴令。教師給予學生民主權利和機會,讓學生以“主人翁”心態反思班級建設中的優短劣長,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集師生智慧而形成的特色班規更符合“校情”“班情”,體現著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要求,也代表著學生對自己一言一行的承諾和共同心愿。在每個學生都是“立法者”的角色扮演下,在充滿民主氛圍和協商互動的班規制定流程中,促進了學生對養成教育的主動思考,學生們達成了對班規的認同意識,愿意接受并能自覺遵守,明確了自己在行為規范中的問題和改進方向。
二、在班規的實施過程中發揮“學生自主診斷”評價原則
1.學生自主診斷
在班級建立的基礎上,我提倡開展以“學生自主診斷”為主、教師輔助“治療”的實施原則。如某同學對班集體榮譽做了有益或有損的事情,首先讓該同學以“別人眼中的我”為審視角度對自己行為進行客觀評價,由其自己選擇獎懲措施。如果其他學生認為合理則實行;如果認為不合理,則由學生班委會集體討論結果為獎懲意見。若某同學做出了突出貢獻或性質惡劣的錯誤,則由班主任和班委會共同予以制定獎懲辦法。此套操作原則讓學生形成了獎勵先進、懲戒錯誤的意識,使學生都能在班規的客觀評價和激勵中健康成長。
2.看到成長足跡
在實施班規的過程中,我把實施重點置于對學生個體行為習慣的塑造之上,盡量避免因“扣分”“體罰”“打罵”“罰金”等過激懲罰方式而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保證班規的導向作用,讓學生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足跡,我在班級墻上特辟了學生成長足跡專欄,上面有每位同學的日常考核情況記錄,涉及了學生在學習、活動、勞動、紀律等各方面的成長情況,由班委會成員負責依據班規考核結果進行如實填寫。對于偏離班規軌道的人和事用黑色筆標注,對于好人好事用藍筆標注。班規中還規定執行“功過相抵”原則,即某同學可以用自己對班級的貢獻來申請擦掉“不光彩”記錄的機會。在這種實施原則下,全體學生爭相以“我為班級做貢獻”“記錄為藍色”為榮,以“厭學違規”“記錄為黑色”為恥。此辦法有效地發揮了“行為矯正”的功能,促進了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的自主形成。
3.教師輔助“治療”
執行學生“自主診斷性”班規評價原則并不意味著班主任的完全放手,只要學生犯了錯或者學生自主教育無效的情況下,我也會主動與犯錯誤的同學進行個別談話,就算很生氣也盡量以平和語氣幫其分析違規原因、違規影響并找出整改措施,使犯錯誤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性質而口服心服地接受班規處罰意見。
三、加強與家長溝通,鞏固班規效能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雙管齊下”才能取得顯著的教育效果,作為班主任,我非常重視這個“家校合作統一戰線”的維護和發揮的作用。為了產生更大的教育合力,我每周末都會分批次地給學生家長打電話,有時到學生家庭中進行家訪,與家長溝通信息、情感,實事求是地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對家長進行反饋,對學生的家庭教育給予建議,充分肯定和接納家長們的合理化建議,共同商討協同教育的方式方法,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合力創設優良環境。
總之,班規的制定和實施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我建議班主任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前提下發揮學生積極參與性共同研究、制定、實施班規的建設,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讓班規成為學生“我愿遵守”的承諾。
(作者單位:吉林省輝南縣輝南鎮永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