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云
【摘 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改變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模式,實現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整合。
【關鍵詞】高中 生物課 創造性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71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職責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以往教師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規定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成了教師表演的過程,教師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則成了配角、聽眾和觀眾。如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的教學模式。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老師才是教學的主體。而新課改下的教學模式將學生轉變成為學習的主體,更加注重教學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采取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整合的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拓展教學環境,構建生活化、活動化的課堂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科知識的生活內涵,在教學中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構建高效的生物課堂,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到更多的學科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生物學素養。因此,構建創造性、生活化的教學模型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高中生物這門具有高度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立足于此,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怎樣讓生物課走出課堂。
一、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整合
生物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整合,首先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新課改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則發揮主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用心收集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材料,在教學時認真分析教材,創設生活化、活動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應激性”和“反射”概念時,我做了一個小實驗:故意突然叫一個后排學生的名字,結果學生循聲望去,被叫學生也猛抬頭、直身,這一情境創設后,我就分析這一現象,“聲音”是刺激,“觀望”“抬頭”“直身”是反應,這種現象就叫應激性,讓學生得出概念,這樣就很容易理解、記憶。然后老師繼續分析,動物(包括人)在完成這一過程時往往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那么這就叫反射,然后得出反射的概念,指出二者的區別與聯系,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學生很感興趣,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地灌輸效果要好得多,印象深刻。
二、構建生活化、活動化的課堂教學情境
校本課程的選題不能盲目進行,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從生活出發,堅持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實際性原則。作為一門與自然接觸最為密切的自然科學,生物學科與生活實踐有著緊密的聯系。開發生物校本課程時要注意聯系生活實踐,既能增強學生對這一門課程的興趣,又能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實踐中的問題加以思考,從而增進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一節時,我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向一個長得很丑的大文學家表白時說:“如果我們結婚,那么生的小孩一定會像我一樣長得漂亮,同時又像你那樣聰明有文采。”而大文學家說:“可是如果孩子長得像我這樣丑,同時又像你那樣頭腦簡單怎么辦?”然后老師問:“如果說,頭腦聰明與簡單,長相漂亮與丑陋是兩對相對性狀,那他們的孩子會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會說出孩子可能有四種情況,于是老師問,為什么會這樣呢?然后老師指出,這涉及不同性狀的組合即基因組合的結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孟德爾的基因自由組合定律,于是就導入了新課。通過學生對生活問題的疑惑,進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思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三、開展生物課程興趣小組活動,增強學習興趣
發展學生素質,發揮學生特長愛好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建立興趣小組,將會使他們耳目一新,興趣陡增,從而訓練和培養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如顯微鏡的結構、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飼養金魚、蝌蚪、牛蛙;制作動物標本、給校園的花草樹木掛牌標明科屬種及生活習性等。但活動一定要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否則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就會減少,課外活動的優越性就難以發揮。
四、拓展教學環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很多生物知識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健康、學習、生活密不可分,無論升學與否,人必須要生活,要健康,聯系實際,學生才能有濃厚的興趣。事實上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因為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這方面,我們生物學科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教師要深入挖掘學科知識的生活內涵,在教學中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然后對知識點進行教學,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又聯系了生活實際。
比如,在講完“酶活性受溫度的影響”時,就提問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變溫動物(如蛇)會冬眠?而到第二年春天它又會恢復活力?煮熟的雞蛋為何再也孵不出小雞?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低溫、高溫會使酶的活性降低,溫度過高酶失活不再恢復,而低溫引起酶活性降低但在適宜溫度下可恢復,這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記憶就有了長久性。
再如,在講完“細胞呼吸過程”后,舉實例讓學生回答,為什么洗了的蔬菜水果放不久?為什么蔬菜水果用塑料袋密封存放容易爛?為什么糧食要曬干存放?等等,這樣有效地將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從而使知識向能力遷移。
在教學致癌因子時,聯系實際,指出過度玩手機電腦、吸煙、熬夜、吃垃圾食品等的危害,告誡學生珍愛生命,從小做起,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考慮對象和呈現的內容,必須考慮形式和有效,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教師要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高中生物新課程的結構,來之不易,其實施任重而道遠,新陳代謝,推陳出新,未有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