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
摘 要:在我國經濟全球、教育國際化背景之下,高等教育面臨更為深刻的改革挑戰機遇,具體就是主動迎合國際形勢和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和相關企業之間達成協議,制定實施富有特色和豐富完善的教學引導方案;同時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最終為社會多元化發展提供合理數量的復合型人才。在此基礎上,筆者決定聯合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則和高等職業院校實際狀況,設定合理的教育指標;并結合全新技術手段創設人性化實踐指導情境,開放沿用工作本位學習和工學結合的培養體系架構,為職業教育機構和企業合作戰略聯盟長久延續,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實踐流程;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G71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0-100-2
0 引言
經過高等教育擴招和職業教育大力發展政策影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獲得全新發展機遇。
透過國際視角審視,為了系統化迎合社會多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趨勢,將以往職業教育吸引力低、學生融通性不足等問題消除,高職教育機構必須快速開拓出全新的教學改革路徑。
1 現階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實際辦學狀況的客觀論述
經過長時期不懈努力,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已經成功演變出訂單、產學結合、工學交替、校企基地農戶合作等模式,雖然說不同教育改造模式各有優勢。但透過宏觀角度觀察驗證,我國高職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內仍舊深陷于從屬境遇,教育改革創新實踐中經常出現辦學目標模糊、過分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專業課程設置和預設培養指標相沖突等問題。長此以往,便無法和特定企業建立互惠共存運行機制,最終更難以充分適應社會經濟多層次、多類型人才規范要求。
2 國際化高等職業教育創新改革理念的科學研究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我國上海成功地舉辦第三屆國際職業教育大會,會議中深刻強調未來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始終在于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具體就是積極響應社會企業不斷波動的期待,賦予高職畢業生勞動力市場所需的一切技能,同時集合一切技術、經濟手段,扶持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定期開辦培訓活動。歸結來講,此次報告令以往傳統經濟結構和社會價值觀基礎產生動搖跡象,關于職業教育培訓轉型訴求得到全面響應,至此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指導政策紛紛出爐。
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早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絡論壇上的焦點話題,相關學術專家更是制定出了適當規模的創新體系架構,希望借此將職業教育、就業、人力資源開發相關的社會經濟政策融入其中,與特定企業之間建立長久化合作交流關系,全程配合模塊化培訓技術,凸顯最終勞動力資源的靈活標準特征。教師在整個工序流程中自然會得到持久的專業化發展,如此一來,他們才會自覺將職業教育過渡轉化為終身學習的一類支撐媒介,定期到實習基地調查人力、經費的支持力度,令社區和行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度發揮到極致狀態。
3 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創新改革的舉措內容補充完善
融合國際成功經驗,進行我國高等教育創新辦學模式開放沿用,需要全程聯合我國基礎國情和文化傳統,為高職生提供足夠完善的教育輔助資源,使得課程內涵上升到另一個等級層次,借此強化學生自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意識,方便日后更加靈活的教學培養方案制定實施,全面加快高職辦學模式的整體改革速率。
具體調試策略內容則如下:
3.1 設定快速提升高職教育質量且充滿特色的可持續化人才培養目標
長時期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始終面臨社會整體認可程度不高的挑戰問題,透過國際視角觀察審視,各國都主張從教育特色、質量方面入手,快速開辟出一類綜合性大學路徑,督促內部學生積極學習最新專業知識,熟練應用科學技術設施。但是我國這方面起步時間較晚,經常承受以往專業教育體制限制,辦學思路上不能緊跟本科教育改革步伐,趨同發展刻板理想至此長久延續。實際上,因為不同專業學科基礎、文化特色、輔助條件、實踐經驗差異,高職教育想要在趨同競爭環境中攀登高峰是不現實的,其有必要盡快制定出一類集合專業、行業特色,充滿實用、就業導向功能的技能訓練方案,在優質教育和就業目標同步貫徹過后,才能獲得更多社會成員的認可。
3.2 積極追趕特定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步伐,結合實際規劃職業教育前景
結合以往實踐經驗整理論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革新發展動力,基本上全部源自于區域經濟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緊迫程度之上,同時各類地區產業分布結構、發展重點又不盡相同,使得職業教育在辦學宗旨確立上,要始終貫徹區域經濟人性化支持服務理念。唯獨和社會經濟、生活有機融合過后,高職教育職能才能更加清晰地定義,盡快覆蓋落實校企、工學、理論實踐相互結合的辦學計劃。在此期間,關于不同專業課程設置結果,要盡量和社會經濟、行業產業用人崗位需求定向,保證快速依照市場需求變化,制定緊貼區域產業結構的教育轉型方案,使得原有市場需求空間在專業課程指導下得以自由調整,尤其是服務行業,要竭盡全力地凸顯專業吸引力規劃理念,長此以往,全方位打造出龍頭專業相互支撐協調的特色專業群,為今后社會多元化產業發展,提供合理數量、服務質量優越的人才。
3.3 和相關企業、行業之間達成協議,爭取在激烈市場競爭下獲得雙贏機遇
在市場信息全球化發展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如若想快速培養出迎合國際競爭訴求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積極調查我國各類行業標準,掌握國際行業標準革新信息。與此同時,和行業之間達成標準協議,共同處理辦學事務,定期帶領學生在生產基地實習,確保該類群體更加熟練地掌握相關行業規則,為今后多元化辦學路徑開放奠定基礎。歸結來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始終是現代高職院校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途徑,更是許多地方產業發展的主流支撐動力。高職院校有必要在學校內建設工廠,令學生及時到一線考察,順勢貫徹產學研、實踐實習、技術推廣和開發相互結合的教育指標,使得以往工程師進校當教師、教師進廠當工人的沖突隱患得以系統化消除。事實證明,唯獨實現高職院校、企業之間的深度多元合作,關于職業教育長期辦學水準才能真正上升到另一個等級層次之上。如高職教育集團化,實質上就是指職業院校和特定企業之間,憑借契約或是資產連接途徑,進行辦學聯合體開放,借助集團、聯盟化辦學策略,加大院校人才培養規模、集約化、連鎖化控制力度,可以認定是同步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合理服務行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載體。該類集團和企業集團有著本質性差異,其始終利用職業教育、科研作為聯合體,在辦學能力、社會信譽程度高的龍頭高職院校帶領下,進行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實施。需要額外加以強調的是,職教集團內部不同成員都保留獨立法人資格,彼此利用契約章程作為聯系紐帶,進行分工合作和相關監管約束,使得教育科研以及人性化服務活動得以順利展開。
3.4 實時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效
所謂雙師型教師隊伍,就是集合教育、行業素質基礎性內涵,教師行業技術職稱外在特征,擁有較高專業理論、熟練專業實踐技能和教學規則的教育工作人員。高職雙師型教師除了具備教師的基本素質以外,更多強調是要具備豐富的職業能力方面的素質。“通過提高教師素質,特別是培養教師的職業能力,形成一支業務能力強、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最終目的在于轉化為對學生的教育與培養,引導其掌握更多的知識,具備更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要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有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既能動口,也能動手,善于動腦,徹底改變“黑板上開機器、課堂上造車子”的現象。歸根結底,要保證人才質量就必須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涉及的因素眾多,包括專業化教師團隊建設、校企合作方案制定、專業課程內容設置、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認證等。
這里筆者提供的建議始終有限,希望日后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在日常工作中多吸納外國先進理論,在實踐中積累更加豐富的經驗,進一步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塑造供應更多的優質化人才。
參 考 文 獻
[1] 周敏.“互聯網+”時代中國高職教育轉型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5,23(12):130-138.
[2] 潘尚河.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存在的不足及策略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20(12):79-84.
[3] 本刊訊.“學力補充”新概念將助高職學生“快捷充電”[J].中國校外教育,2015,34(32):164-175.
[4] 羅先鋒.論潘懋元高等職業教育思想[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5):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