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尤普·蘇來曼
摘 要:巴格拉西作為維吾爾族較為年輕的小說家,他所創作的小說有著極為鮮明的個人特點:首先是深刻地揭露、批判現實的特點;其次是善于運用人物心理描述增加神秘感的特點;最后是對文章主旨的探索已經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特點。在巴格拉西所創作的小說作品中,魔幻現實主義因素的積累較為豐富,不僅在結構設計的安排上對于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較為明顯,就是在空間和實踐的轉移上都具有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筆者對巴格拉西小說中的魔幻現實主義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巴格拉西;魔幻現實主義;特點;哲學
巴格拉西作為維吾爾族較為年輕的小說家,他所創作的小說有著極為鮮明的個人特點:首先是深刻地揭露、批判現實的特點;其次是善于運用人物心理描述增加神秘感的特點;最后是對文章主旨的探索已經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特點。在巴格拉西所創作的小說作品中,魔幻現實主義因素的積累較為豐富,不僅在結構設計的安排上對于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較為明顯,就是在空間和實踐的轉移上都具有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筆者對巴格拉西小說中的魔幻現實主義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一、巴格拉西小說創作特點介紹
巴格拉西的小說在創作的過程中沒有跟隨其他文學創作的步伐,而是融入了許多其個人的思想和特色,因此表現出了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的鮮明特點。
(一)深刻地揭露、批判現實的特點
巴格拉西的小說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現實、批判了現實。小說中對于人物性格的把握極為準確,將人性的弱點表現的也十分直接。同時,他的創作也對民族精神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做出了無情的揭露,可以這樣說,民族精神的描述是巴格拉西小說中一個閃光點。巴格拉西的小說中融入了許多民間故事因素,通過這些故事的描寫反映出當代廣大民眾精神層面的變化。
(二)善于運用人物心理描述增加神秘感的特點
巴格拉西小說另外一個較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善于運用人物的心理描寫來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從而使人物形象的刻畫更為生動、形象。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對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比單純地對人物對話的描寫更能準確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變化過程,從而對更為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是極為有利的。而在小說中,人物才是重點,只有對人物性格把握地精準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題。
(三)對文章主旨的探索已經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特點
巴格拉西的小說在創作手法上進過了幾個階段的發展和變化:創作初期較為簡單的表述到有表面化逐步向深入化過渡再到最后的對文章主旨的探索上升到哲學高度,進而深刻地揭露出生活的本質,充分表現出了文章主旨。他的作品不僅表述了民族發展中的弊端,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并通過哲學這一表現手法對原因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診斷,例如《灰色的畫像》、《孤車》以及《街上的歌聲》等都屬于這一類的作品。
二、巴格拉西小說在結構設計安排上所表現出的魔幻現實主義
著名的評論家弗洛雷斯曾經說過:“魔幻現實主義的實踐者們依附于現實,似乎是為了防止文學介入他們的方式,防止他們的虛構像神話中一樣偏離到超自然領域。敘述的精心準備著,而最終日益激烈,最終可能導致不明確和混亂局面。”與此相同,巴格拉西的作品在文章表現中總是試圖布置一個個環環相扣、情節不斷發展激烈的故事。這種結構設計的安排方式就充分表現出了極為強烈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同時,巴格拉西還經常會引用一些較為具有吸引力和神秘感的情節,使故事的發展更加起伏跌宕,以此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三、巴格拉西小說在空間、時間的轉移上都具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一)時間上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分散且有較為重復的敘述和表達是符合現實主義文章的一個顯著特點。巴格拉西作品中時間上所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的扭曲和民族弊病的積累通常都是來自于他對于某些悲慘經歷的描述。例如在他的文章《白色的夾竹桃》中,通過對群齊巴依固執、無聊而又貪婪的形象的塑造,將人物困在了一個循環當中,背過去的痛苦束縛著,沒有辦法創造未來的新生活。這種無法被測量的時間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一個明顯的特征。
(二)空間上的魔幻現實主義
與時間上的魔幻現實主義一樣,空間感也同樣是虛幻的和無法預知的,具有鮮明的虛幻色彩。但是,在文學表現中的空間虛幻感雖然不能被測量,但卻是可以被感知的。例如在他的作品《我們的意愿中》,主人公會突然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這種轉移變換不單單是身體上的更有心理上的。這也印證了前文中所提到的巴格拉西擅長對人物心理進行描寫,通過這種描寫將空間上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虛幻感和神秘感表現的更加強烈,也將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的更為透徹。
四、結語
總之,巴格拉西的小說在表現手法上除了具有自身的一些鮮明特點以外,更是表現出了較為濃厚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氛圍。這種表現方式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給讀者帶來閱讀的興趣。文章對于嚴酷現實和民族弊病的揭露更是對人性、對社會的一個折射,可以給讀者以啟示,閱讀與思考是不可分割的,讀者在思考的過程中就使文章的主旨更為突出、更為深刻。
參考文獻:
[1]陳黎明.魔幻現實主義與新時期中國小說[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12-17
[2]吳亞西.植根于民俗土壤中的奇葩——淺論“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中的神秘互滲現象[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5-38
[3]夏家發,劉云生.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