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摘 要:高校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是伴隨科技和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高校作為培養高端人才和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責無旁貸。因此,如何讓高校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經濟社會發展
1 概念定義
1.1 科技成果
所謂科技成果,是指通過研究科技問題獲得的一定學術意義的且獲得實踐檢驗、社會承認的創造性勞動成果,其典型特征可概括為經一系列科學研究活動而獲得的;勞動成果具有先進性、創造性、實用性;經得起實踐檢驗,通過評估、評價,或者在刊物上公開頒布的、被社會承認的。
1.2 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包括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產業等活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是科技與經濟、社會生產一體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并非等同于每一項科技成果都是現實的生產力,科技成果需要與生產“嫁接物化”,才能從知識形態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
2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國內外研究綜述
2.1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國外研究綜述
(1)1810年柏林大學“教學與科研統一”的教學理念。
高校誕生伊始,旨在培養高層次人才,而科研只是附帶項目。到了19世紀中葉,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慘敗。當時,德國的不少社會名流普遍認識到振興德意志,振興教育是關鍵。但是,當時“形而上學”的教學模式,明顯不能滿足振興教育的初衷。對此,德國教育大臣漢堡本著“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研結合”的原則,創辦了柏林大學,這是最早的被認為科研成為高校主要職能和任務的標志之一,對今后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19世紀后半葉美國大學的產學研。
自創辦時間來看,美國高校建立的時間較歐洲國家較晚。但是,從高等教育的發展史來看,高校與企業及社會的聯系和合作卻始于美國。19世紀前半葉,美國高校即開始與企業聯系,到了后半葉開始了廣泛的產學研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社會各界協力實現企業與大學的聯合;二戰結束后,出現了以大學為中心的教育、科研、生產聯合體,稱之為科技園,如硅谷科技園就是以斯坦福大學為中心建立起來的。
(3)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產學聯合體。
美國:在二戰之后,重視科研成果推廣的同時,更注意與工業界的合作。近十年,美國產學研得到飛速發展,已經建立的類似硅谷的高科技密集區已達100多個。
日本:高等學校重視與產業的合作,而且日本企業界普遍認為,20世紀日本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高度工業化,與高校—企業的合作關系模式密切相關。近些年,日本政府更是支持產學研,在工業實驗區實現大學與產業的聯系,有效促進科技項目的研究、開發、轉化和應用。
德國:高等學校與企業之間實現長期的密切聯系與合作,主要通過大學接受企業科研任務,簽訂科研任務合同;企業在高校舉辦研究機構,依靠高校為企業研發;高校教師進企業擔任顧問講課,提高企業科研人員的科研實力等途徑。
2.2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國內研究綜述
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歷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改革開放之前由于高校偏重培養人才,再加上高校研究成果被視為公有財產,可以無代價地采納和應用,因此不存在所謂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優化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頒布了有關經濟、科技、教育等體制改革的決定以及“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我國高等學校及其產學合作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景象和新的趨勢。我國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在發展中逐步走出校園,面向社會,通過承擔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攻關任務以及企業單位的委托研究任務、轉讓科技成果、開展科技咨詢、為企業代培科技人員等方式,積極為經濟建設服務。盡管我國高校的產學研結合形式尚不完善,許多困難和問題還有待解決,但筆者對其發展的前景非常看好。
3 本次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3.1 大學增設社會服務功能,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話題
從世界教育史的發展來看,早期大學的功能是知識的傳授,旨在傳授和保存知識。后來,德國的柏林大學首次提出組織開展科學研究,使大學具有科研的功能。后來,美國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大學介入社會服務領域,要主動參與經濟活動,為大學增添了社會服務的功能。隨后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順應時代的發展,首次設立知識推廣部,創造了大學科研為經濟服務的先河,增強了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后來,斯坦福大學以實用主義為引領,率先成立硅谷科技園,在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的同時,實現了服務社會、發展科技、振興經濟的有機融合,助推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如何實現功能擴大,而不影響原有的研究和教學功能,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話題。
3.2 大學教育走向社會化,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是必然選擇
21世紀的到來,人類邁進了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新時代的來臨,知識將成為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生產資料。在這個時代,大學實現了從邊緣向社會經濟中心的轉變,這為高校大展宏圖創造了機遇,同樣也對大學的產學研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創辦現代大學耗資巨大,單靠政府撥款是遠遠不夠的,而高校面向企業就成為一條出路,很多世界一流大學已經將占領市場作為發展的源動力,所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既定的生產能力是衡量高校自身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3.3 實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國家創新體系服務社會的重要一環
國家創新體系是由企業、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及服務體系相互依存而組建的有序的網絡結構,其主要的活動體現在知識的研究和運用上,這種活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產學研統一的過程。就我國創新體系而言,存在由來已久的“系統失效”的問題,集中反應在科技、教育、經濟上的脫節,具體體現在企業與科研機構、企業與大學、知識和實踐等之間聯系不足。受此影響,不少高校研究成果難以有效轉化,不能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因此,強化高校科技的轉化,實現產學研的有效統一,是促進國家創新體系有效運行的關鍵一環。
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實施步驟
4.1 研究思路
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是現階段高校科研改革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內相關學者就這一問題已經展開深入的探討,并發表了一批極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而綜合這些論著的觀點和看法,關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已經有了一些共識性的觀點和看法。比如,知識經濟時代,大學不僅承擔教學的職責,而且肩負著科技創新的重任,高校有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應在此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又如,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要實現成果向生產領域的轉化,實現商品的產業化和商品化,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國內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普遍較低,能被大規模用于生產和應用的成果較少。
存在共識的同時,一些重點性的問題尚存在爭議,主要表現在如何判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制約因素;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采取什么樣的模式;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措施。由此,也成為本文的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
(1)案例法
本文主要引用了一些成功的案例,重點案例深入解析,普通案例簡單介紹。案例的獲得主要通過如下途徑:第一,引用發表文獻上的經典案例;第二,查閱校本內部資料,發掘相關案例;第三,走訪調查,發掘一手資料,寫入本文。
(2)調查訪談
走訪本校及附近高校各院系科技轉化的情況,在初步調查的基礎上,選取經典案例深入訪談。訪談對象主要是專門從事科研服務的工作人員、進行科研開發和轉化的工作人員、與高校科研轉化合作的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
(3)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國內國外比較,歷史現代比較。
4.3 實施步驟
準備階段搜集資料,包括課題名稱、課題內容、課題的理論依據、參加人員、組織安排和分工、耗時、經費估算等。
查閱資料階段,網絡檢索、圖書檢閱、實地走訪等,整理有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研究”的文獻綜述,為論文撰寫提供理論支撐。
問卷調查及采訪階段,走訪本校及附近高校各院系科技轉化的情況,在初步調查的基礎上選取經典案例深入訪談。
資料分析整理、撰寫同時,反饋指導教師,做進一步整理。
5 結語
高校肩負著傳承文明和科技創新的重任,只有把握好辦學方向,創新科研體制機制,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才能真正使高校科技成果走出校門,達到提高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清龍,馬天云.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3,(8):48-50.
[2]張良.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9):27.
(作者單位: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