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芳
摘要: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開展依法治教工作對于推進高校教育法治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我國高校依法治教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為此,應當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改進和優化:重視教育立法工作,健全教育法律法規;完善教育普法機制,提高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律素養;完善教育法律救濟制度,健全教育法律救濟機制。
關鍵詞:高校;依法治教;優化;思考
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國方略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依法治國的深化和具體化。所謂依法治教,是“所有教育活動都應當符合教育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所有的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從事各類教育活動時都應當遵守教育法律的規定和精神”。高校實行依法治教,是完成新時期教育工作使命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教育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依法治教的重要性
依法治教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必然趨勢,它對于保障教育事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一)依法治教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現實要求
當人類社會站在21世紀門檻之上時,知識經濟就悄悄地向我們走來,并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與此同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教育成為了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大力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實行依法治教,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必須順應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潮流,加強教育改革力度,重視教育法制建設,迎合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通過全面推行依法治教,保證我國的高等教育健康穩定有序的發展。
(二)依法治教是保障公民享受受教育權利的重要途徑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彪m然《憲法》有如此明確的規定,但現實中,在高等教育實施過程中受教育者往往處于被教育、被管理的弱勢地位,其法定權利常常遭遇到各種侵犯。因此,需要在法律法規中對受教育者的權利和義務作出更加明確的規定,需要通過法律進一步規范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參與教育的行為,需要大力推行和深化依法治教工作,以保障受教育者真正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權利。
(三)依法治教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有效手段
當今的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由于社會思潮的多元化,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均受到猛烈沖擊,作為社會特殊群體的大學生也不例外,尤其是隨著西方腐朽意識形態侵入大學校園,造成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混亂,甚至使一些人誤入歧途。加之我國高等教育逐年擴招,教育規模越來越大,教育活動日漸復雜,要有效協調處理各種教育關系,解決教育糾紛,必須實現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唯有如此,才能維護好高校和諧穩定發展的大局。
二、目前高校依法治教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教育法制建設起步較晚、起點較低,因此,在高校依法治教的過程中,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立法工作明顯滯后,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當前,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階段,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形式更加豐富,尤其是近十余年中,民間資本逐漸進入高等教育系統,導致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公辦高校開辦二級學院的數量猛增。隨著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市場化,隨之引發的教育法律問題也更多更復雜。雖然我國已經建構了以《教育法》為主干的教育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但從實際需求來看,現有的教育法律法規還遠未達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數量要求和質量高度,教育立法工作明顯滯后高等教育的發展實際,解決具體教育法律問題時,常常發現一些規范文辭含糊,難以操作,某些領域還依然是法律空白。因此,急需補充配套的法律法規,出臺操作性強的法律條文,避免含糊不清和“法律空子”出現。
(二)教育普法工作流于形式,缺少實質內涵和實效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實施,我國先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普法教育活動。大學生是我國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寶貴人才資源,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相應的與教育相關的普法工作必當大力開展。然而,我們發現,盡管接受過專門系統的普法教育,但很多高校領導、高校教師、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素養、法治精神依舊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某些人的實際狀況甚至令人擔憂。倘若教師尚且如此,試問學生更何以堪?如此的教育普法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缺少實質的知識內涵,教育效果自然不佳。
(三)教育主體的守法意識不強,自覺性尚未養成
盡管我國的教育法制建設已發展了二十多年的歷程,高校法治宣傳工作也是并駕齊驅,但大部分教育主體依舊法律意識淡薄、自覺守法的習慣還未能養成。從總體上講,高校教育主體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不知法、不懂法甚至漠視教育法律的情況屢見不鮮。教育主體自覺守法的思想境界不高,加之受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逐漸滋生出以權代法,以錢代法的現象,教育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教育主體的維權意識也不強,某些人由于存在人為的思想障礙導致其缺少依法維權的勇氣。
三、關于高校優化依法治教的幾點思考
(一)重視教育立法工作,健全教育法律法規
英國著名學者哈耶克認為:“法治意味著政府的全部活動應受預先確定并加以宣布的規則的制約——這些規則能夠使人們明確地預見到在特定情況下當局將如何行使強制力,以便根據這種認知規劃個人的事務?!笨梢?,建立一套權威的、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教育法律體系是高校治教合法性的重要基礎,是維護正常教學秩序、實現高校動態穩定的重要保證。當前,國家要高度重視教育立法工作,加強教育立法的規劃,增加立法投入。要特別重視對教育新生事物尤其是教育問題事件的立法調研,破除因立法供給不足或一些規章制度不統一而引發的矛盾問題,加快建立一部高層次、高水平的專門法律,確保依法治教有法可依,盡量減少法律上的漏洞。要加強對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規律的前瞻性預測工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立法經驗,通過引進、利用以克服我國教育立法滯后的現象。要系統全面地看待教育法律問題,在國家法制統一的前提條件下,適當擴大地方人大和政府的立法權限,做到集權和分權的有效融合,促使教育法律問題的解決過程始終做到有法可依。
(二)完善教育普法機制,提高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律素養
鄧小平明確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因此,要增強高校依法治教的效果,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要從依法治國和依法治校的高度,重視對高校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普法教育工作,以提升其遵守和執行教育法律法規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增加對教育普法活動的經費投入,要全面系統的進行經費規劃,統籌安排,有計劃、分步驟地在全國各大高校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普法教育活動,尤其是對民辦高校的普法經費要加大投入和監管,以確保其真實落到實處。再次,要有效運用各種普法媒介和載體,既形式多樣又內涵豐富,營造良好的普法教育學習氛圍,扎實有效的推進教育普法工作,要防止形式主義,要使教育法律法規的內容真正深入人心,并融入高校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
(三)完善教育法律救濟制度,健全教育法律救濟機制
“權利與救濟是唇齒相依,沒有救濟,權利就只是一紙空文?!币虼?,我們在構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同時,還必須健全相應的救濟制度和救濟機制,這對于維護事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并真正讓高校實現依法治教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首先應該擴大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訴的事項范圍。大學生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對象,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引發的與學生相關的爭議比較常見,既有在學校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權的過程中發生的侵害學生權利的爭議,也有與教育活動相關的一些諸如侵犯學生的人身權、財產權等的民事爭議,這些爭議都應該納入高校申訴機構的受案范圍,讓當事人的矛盾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其次,高校申訴處理委員會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嚴格履行回避制。以高校大學生的申訴為例,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60條規定: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應當由學校負責人、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組成?!苯處煷砗蛯W生代表的參與度必須落到實處,切忌只是形式“點綴”,在受理具體案件的過程中,被處理部門的負責人要進行嚴格回避,不能參與最終表決,否則有失公平正義。最后,還要建立申訴與訴訟有效銜接的救濟機制。當事人權益遭受侵害之后,可以選擇向高校內部的申訴處理委員會申訴、對申訴結果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機關機構再申訴,教育行政部分的申訴結果要具有終極性。此外,當事人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依法做出判決,對判決結果不服的,可以依法上訴。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于高校系統而言,依法治教更是當務之急,倘若不正視和及時施行依法治教,勢必會在高校改革發展中衍生出許多棘手的問題,從而成為制約高校和諧健康發展的瓶頸,最終影響到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2.
[2]徐聆.依法治教的重要意義及途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3(01).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史峰,李鶴飛.對依法治教的幾點思考[J].人民論壇.2012(04)
(作者單位:四川工商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