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君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提高學生個人文化修養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當前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在“教”與“學”中存在很多誤區。要改變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可以結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采取一系列策略改進文言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文言文教學;優秀精神
陶行知先生說:“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要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精神遺產,解讀古詩文辭是傳承文化的基礎。文言文是歷經千百年時間的篩選,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將這些珍寶傳承下去,是我們全體語文老師肩負的使命和神圣職責,也是弘揚傳統,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義不容辭的義務。
一、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有的文言文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言文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言文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因此,學習文言文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一)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這就明確要求在中學階段教授學生文言文,并明確規定了文言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及學習所要達到的能力層次。
(二)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手段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光輝文明的古老民族,很多優秀文化傳統都是靠文言文記錄下來的。就今天的人們,要想了解與繼承祖先的優秀文化傳統,必須能會讀、讀懂文言文。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對我們優秀文化傳統有明確、透徹的了解與把握,從而更好地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三)提高個人文化修養的迫切需要
陶行知先生所謂健全人格包括“優美和樂之感情”。文言文中蘊含著我們祖先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其中大部分在今天也很有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對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是很有幫助與教益的。閱讀文言文對于提高我們的傳統文化修養有著極大的作用。
二、中學文言文教學的對策
陶行知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要轉變傳統的字句串講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方式生動起來,真正做到學生愿學、樂學。
(一)巧用花招,以多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方面也就能夠樂學。”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源于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方法很多,有時可以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一些“花招”。
(二)主角回歸,讓學生做回課堂主人
陶行知說:“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改變那種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筆者將陶行知的這一教學思想結合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實例中,讓學生做課堂小主人,也活躍了文言文的教學課堂。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留給學生足夠的自學和品味的時間。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習小組相互討論,共同提高。這樣,學生不僅自己嘗到學習的滋味,還能增強信心與動力。
(三)授之以漁,讓學生收獲學法“金鑰匙”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在學校,重要的不是學到一些現成的知識,而是要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與方法,也就是要得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會主動地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法的指導。
1.誦讀法
誦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是目視其文,耳聞其音,心悟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面到深層含義,到潛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在反復誦讀中,使人潛心涵泳,認知文字,感受聲律,疏通文脈,捕獲作品的藝術形象,通達作品的奧妙之處,化古人的神氣為自己的神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正是誦讀的功效。
2.歸納整理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虛詞、特殊句式,分散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如果不講究方法,讓學生機械地去死記硬背,文言文教學就會變得很被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比較、歸納,盡可能找一些規律,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內容,與現代文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又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嘗試借鑒行知思想,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樂學、會學。以“陶”為思想法寶,用行知思想關照下的文言文課堂教學,定會精彩靈動,活力無限。
參考文獻:
[1]姚磊.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初探[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5.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