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摘 要:小學生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在課堂上提不起學習興趣,對學習樂趣和價值很難有所感受,覺得知識難以記憶和枯燥乏味。如何讓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是每個小學思想品德教師都應當認真思考的話題,并在教學過程中多思考、多交流,這樣才能增強課程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生活品德;教學;反思
一、前言
我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規定,小學低年級兒童必須以生活與品德課程為生活基礎課程,活動型綜合課程培養目標主要是對兒童熱愛生活、樂于探究和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予以培養。因此,實際的品德與生活學科的教學互動中,傳統教學模式不能夠對當前課程自身需求予以滿足,更不能對學生的需求有所滿足。學生和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會導致課堂教學氣氛非常的被動、范圍和枯燥,學生與教師相互之間的充分發展有所阻礙。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綜合活動型課程,教師應當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更充分的對品德與生活學科的內容進行深度的踐行和理解,更為學生全面、更好地發展奠定了基石。義務教育起步階段的教學對小學生未來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和思想的形成尤為重要。所以說,不僅需要對小學生掌握的知識予以重視,還需要對思想品德教育和充分體現出設置的思想品德課程的意義予以加強。要想將上述教學培養目標予以完成,就必須認真分析當前實際教學出現的問題,通過思想品德教學的方法對實際生活化教學予以探討。
二、生活化教學的同時應當注重對教學狀況進行反思
現如今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各種新型教學模式依然很難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主要是因為實際教學實踐與教學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學習習慣和教學模式對教學活動中的學生與教師產生相應的影響,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在實際過程中很難在新課程改革和教學模式中有針對性的改變。因此,現如今的分數考應試能力的過度重視仍然對課堂教學和學習有相應程度的影響。所以說,應當對當前教學模式現狀的反思予以重視,更進一步的促進提升教學水平和完善教學工作。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結合和借助生活來有效的對枯燥的基礎知識的記憶過程予以減少,不過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探究和反思當前教學現狀,對教學模式理念和新課改與實際教學實踐效果的差距予以分析,將教學方法不斷地予以改進,讓運用的教學模式更加的有效、科學和成熟。
三、教學的模式和手段生活化
學生的實踐與教學是緊密練習的,講解理論性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對培養學生實踐性學習能力予以加強。對學生道德行為自覺化的引導是小學品德課的最根本目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實踐能力增加予以考察。在對《我不任性》的課程內容予以講解的時候,教師能夠對這部分知識予以拓展,鼓勵學生對日常生活的人性行為予以講解,探討自身感受和未來改正的途徑等。在側面對學生自我改正和自我反省的機會予以提供。另外,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對朋友和同學之間相處的人性方面予以反思,提供自我檢討、自身不足和認清自己的機會,對學生之間的友情的增加和關系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通過上述方式能夠將學生自我管控意識予以加強,進一步形成日常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將環境保護的品德教學課程予以展示,通過播放人們生活健康和美麗的自然景觀對比污染的環境,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后果,使之自然而產生一種憤怒的保護欲,加強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
四、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應當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不同類型品德課予以教授。品德課能夠運用交流匯報、調查研究等形式對知識內容予以傳授,采用角色體驗、情境渲染等形式對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培養的課程予以教授。不僅不同的課型我們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甚至不同的教學環節我們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方法交互使用,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強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達到育人的目的。需要明確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及身心發展的規律,例如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易于分散和轉移,他們往往是只注意新奇有趣、能吸引人的事物和學習材料,顏色、聲音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他們注意保持的時間比較短暫,約為20分鐘,所以在低年級教學導入時運用多媒體進行情景渲染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渲染給學生以視覺上的震撼,使學生入情入境,學生不僅看到了地震的巨大破壞力也感受到了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害,這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只用了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就把學生吸引住,在我提出問題時學生就能主動積極的思考,立刻進入問題情境,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了便利。接下來的活動使學生不僅學會自救互救的方法,更懂得無論遇到什么樣的災難都要想辦法戰勝它,堅強地活下去,要珍惜我們寶貴的生命。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自救互救的知識,更對其進行了珍愛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姚麗娟.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思品課教學實效[J].新視角,2010:157-158.
[2]宗序亞.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的內涵、特點與課程資源開發[J].教學與管理,2011(01).
[3]李憲東.引導兒童從《品德與社會》課堂走進社會[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12).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安達市六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