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子厚
【關鍵詞】 閱讀;生命發展;價值;內涵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083—01
語文之美,美在內涵;語文之難,難在底蘊。學好語文,學會思考,了解人性,除專于“閱讀”,別無捷徑。
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努力從“人文積淀”、“文史基石”、“思維發散”、“閱讀切入”、“文章之氣”五個方面淺談“閱讀”之重要,呼吁心靈的“閱讀”,呼吁生命的成長。
一、 語文課必須成為培養文化情懷的載體
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給初一新生上的第一節語文課是《論語》,并未按照教材順序來上。為什么?他說,《論語》是學習語文的總綱。他的意思就是《論語》教給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君子之道”。鮑鵬山先生也說孔子和《論語》教我們成為“價值的承擔著,文化的傳承者,理想的踐行者。”語文教學亦應如是。
二、語文課必須承擔普及文史知識的重任
1.文史知識是解決教學難點的文化“密碼”。“成語”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甚至要集中訓練。“才高八斗”是誰的典故?“馬革裹尸”表現的是什么精神?“韋編三絕”作何解釋?學生一臉茫然。詩詞教學中,有些細節是否細細追究:“天子呼來不上船”“床前明月光”中“不上船”、“ 床”作何解釋?
2.詩詞積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內涵。講授《惠子相梁》時補充李商隱《定遠城樓》:“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在《觀滄海》教學中補充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在《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補充辛棄疾“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在《春酒》中補充于右任《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這些,都可以增加詩歌意境,強化文化意蘊。
三、準確的“閱讀切入”是事半功倍的有效閱讀
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莊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句話若直譯,學生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莊子的閑適心情和無為態度嗎?教師抓住這句話去引導賞析,可起到駕一馭萬、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送東陽馬生序》教師抓住“以中有足樂者”“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中的“樂”“勤”“艱”為剖析和理解文章的關鍵詞就可以理解作者的求學體會之深、教誨之真、用心之切。
3.《與朱元思書》中教師抓住“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八個字,結合文章內容及寫法,就可以理解作者“灑脫率性”的性格、文風。
四、“思維發散”能力可以增加品讀的樂趣
1.《秋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中的“晴”和“碧霄”,適當聯想和想象,取其諧音,便會得到“清高”二字,作者劉禹錫的形象和性格特點便呼之欲出。
2.《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三文結尾比較:一俏皮隨意;一傷感抑郁;一滿含懷念之情。同一單元的作品,內容、情感有相似之處,比較結尾,卻可見作者的不同性情、才情。
3.《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兩文作者思想境界之比較:一為“先憂后樂”,一為“與民同樂”,前者境界宏大,后者境界厚實,底子都是以蒼生為己念,但前者思想境界更高。
五、“文章之氣”可以增加學生內心的力量
1.《過零丁洋》中國家的孱弱和個人的悲苦交織在一起,但慷慨之情和浩然之氣仍撲面而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一“詩眼”在詩末自然躍出,教師適時補充《正氣歌》詩句,使學生油然而生忠烈之氣、愛國之情、浩然之氣。
2.《陋室銘》補充《游玄都觀》、《再游玄都觀》中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可以見出劉禹錫的傲岸、倔強和冷峭。
3.《詠蟬》“三氣”。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含清高之氣;駱賓王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含憤懣之氣;李商隱“本已高難飽,徒勞廢恨聲。”含牢騷之氣。同樣的題材,作者不同,境遇不同,“氣”亦不同。
4.《論語》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據說這段話曾是西南聯大的教材,其中發散出的文人閑適、灑脫、超然之氣,令人神往。
凡佳作,必蘊氣。如,辛棄疾的悲憤之氣,張岱的仙氣,蘇軾的豪邁之氣,楊絳的悲憫之氣,杰克·倫敦的男子氣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沒有作品是不可品讀的,關鍵在“品讀”,如何品出妙處?關鍵在讀者的“閱讀素養”,所謂讀得多,才能見得深,品得準。高明的教師應在“閱讀”上讓自己和學生多下功夫。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