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迪寒 劉尚元
摘 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為了提高高中英語教學質量,以高中英語教學為例,從翻轉課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優勢和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硬件設備
一、翻轉課堂
1972年,美國教育家Bruce Joyce和Masha Weil提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選擇教材、指導在教室和其他環境中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范型。教學過程的核心是創設一種環境,這種環境包含多個內容,如安排課程、課題、教學資料等。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一詞由美國Lage和 Platt在2000年《經濟學教育雜志》中首次提出。翻轉課堂使得傳統教學中的各要素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翻轉課堂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1.教學方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課中教師的“講”為主要內容,課后學生自主完成作業。而翻轉課堂則是在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由老師解答學生自主學習的疑點,輔助學生探究新的知識點;課后學生完成練習,老師進行考核評價。
2.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的教學活動更多從學生角度出發,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時間和地點,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的角色逐漸由知識講授者、課堂組織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和推動者。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課堂通過教科書來接收信息,而翻轉課堂主要以視頻形式為主,多形式信息的傳遞,使學生從對語言文化的機械學習轉化為愉快的語言文化之旅,這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了學習語言的動力。
(2)有利于高中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提出問題,課堂中加以探討解決。只有通過自主學習,學生才能有效地與教師、同學交流探討,這就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造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課上時間的有效利用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讓學生對需要學習的內容與教師、同學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保證課堂時間的高效利用。
(4)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
翻轉課堂中知識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具有可傳播的特點,學生可以得到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教師也可以通過教育資源共享,增強自身英語學科知識、教學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等各方面的素養。
2.高中英語教學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所面對的挑戰
(1)對學生自學能力和意識的要求
課前知識的自學是翻轉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翻轉課堂整體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實施翻轉課堂時,如何培養學生自學意識是取得翻轉課堂良好教學效果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2)對教師綜合能力的要求
學生學習活動參與度的高低、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綜合能力。在翻轉課堂中,教師需要制作形式多樣的教學微視頻和數字化資源,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這些都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中英語課程的特點
語言的學習是長期的、微觀的、動態的過程,尤其是語言技能的培養,需要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地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溝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在視頻教學中,只有知識的講解,缺失了教師的肢體語言和人格魅力,內容顯得單調枯燥,無法吸引學生,所以這也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的一大挑戰。
(4)硬件設備的支持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通過視頻自主學習,而視頻教學對學校和學生家庭的硬件設施提出了要求。教師提前將所要講授的內容錄制成視頻,而且要求學生人手一個學習終端設備,所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一定的硬件設備支持。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調整了課堂內外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將課堂的主動權由教師轉給學生。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高中英語教學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也給教師帶來挑戰。本文介紹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討論了翻轉課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希望能夠為高中英語教師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建議。
參考文獻:
[1]Bruce Joyce,Masha Weil,Emily Calhoun.教學模式.6版[M].荊建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黃陽,劉見陽,印培培,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12):100-106.
[3]何文濤.翻轉課堂及其教學實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王寶賢.淺析翻轉課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有利因素[J].英語廣角,2015(9):161-162.
[5]李芳芳.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利與弊[J].高校學刊,2015(1):25-2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