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勇 劉克銀 何利明
【摘要】心理契約作為文本契約的有效補充,通過構建和履行與個體間的心理契約,實行柔性管理則,是“無為”、“無聲”的管理。中飛院作為一所以準軍事化管理為主的特色鮮明的高校,其管理過程中始終秉持著文本契約精神。本文結合中飛院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探索心理契約模式的管理應用,重點闡述心理契約在中飛院準軍事化管理體制內的模式構建和作用發揮。
【關鍵詞】心理契約;飛行學生;準軍事化;學生管理
一、概念解析
心理契約就是個人的奉獻與他人(或組織)的獲取,及其所提供的回報之間的一種內在配合,是一種心理上的約定,心理契約的本質是主觀的,結果取決于心理預期以及對義務的承諾與互惠,它雖然沒有文本契約的明確約定和強制約束,但對人們的行為卻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將采用對心理契約的狹義界定,將重點闡述在飛行學生管理者心理契約模式的運用。
二、學生管理中心理契約模式的現實基礎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飛院作為一所國內一流的飛行人才培養院校,其本質上具有雙重內涵:首先,具備了普通高校的知識傳授、道德文化教育內涵,其次,結合飛行學生訂單委培的教育實情,也具備了一種建立在權利與義務基礎之上的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在中飛院,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師生關系已經延伸出新的內涵,整個學校實際就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關系為核心建立起來的一套契約體系,學校與學生成為兩個平等主體,一方為出資方,一方為教育方,雙方通過契約方式來構建和維持彼此關系。
三、構建心理契約的基本原則
1.重視情感激勵原則。中飛院雖然是一所收取培訓費用的高校,但公益性非盈利性始終是高校的本質屬性,與商業關系不同,在高校,始終秉持著“師因生而存”的辦學理念,師生之間的關系與商界的利益交換關系不同,更多的表現是一種情感互惠。在雙方的情感體驗中,教師在感情付出上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在感情回饋上也需要及時表達,在感情交流機制上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激勵鼓舞。
2.誠信原則。學校在招生、教育管理、學生就業等過程中,要謹慎對待對于學生的承諾,既不能什么也不敢承諾,也不能為吸引學生、取悅學生而隨意承諾、夸大承諾和不適時承諾,對于中飛院而言,飛行學生的培養主要采取訂單式委培模式,在批量化培養人才的同時,要時刻注意對公司對學生的宣傳造勢,在對外公關時要時刻秉持誠實守信的原則,不斷培養自己在業內的良好口碑。
3.個性化原則。中飛院的教育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在教育實踐中要切實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教育培養模式,例如,開設藍天基地班、雙語班、國際班、A班、B班、國旗班、大改班、養成班。以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長為依據,切實實現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教育培養目標。
4.動態性原則。“心理契約”的內容要隨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自身發展、變化、成熟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從管理者而言,中飛院自2010年以來,積極開展公開招聘,招納了4百多個高校碩士畢業生,在堅持準軍事化硬性標準的同時,也吸納了當今時代地方高校多元化特征,在管理過程中時刻保持著動態協調性。
四、高校心理契約的構建
構建心理契約前期階段:在該階段中,學生與學校并未直接產生正面接觸,高校通過對外宣傳表達了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宣揚了自己特色優點,學生在此階段通過自我定位達成對學校的心理向往,產生在情感上的依附。
構建心理契約初期階段:從新生入校開始,就會把原先對學校的期望與學校現實情況進行心理對比,如果差異很大,就很難建立心理契約,容易對學校產生信任危機,消極怠慢學校的日常管理;如果相差較小,就容易建立心理契約。作為校方、老師、學管干部,要從一開始就保持服務學生的態度,幫助學生盡快融入校園環境、熟悉校園制度規范、想方設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引導學生樹立對學校的信任感和感恩意識。
五、總結
心理契約是調整學生心態,理順學校和學生關系的有效紐帶,對于學生管理者來講,心理契約的建立實現了和學生的有效溝通,降低了學生對學校管理的“天然”抵抗性,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和信任感。心理契約這種無形契約能使學生在動態的條件下與學校保持良好的關系,把自己視為學校的主體。
【參考文獻】
[1]施恩.職業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聯書店,1992
[2]楊先舉.孔子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
[3]陳加洲,凌文輇,方俐洛.組織中的心理契約[J].管理科學學報,2001(4)
[4]徐立春,谷翡.全程管理心理契約—穩定新員工的關鍵[J].蘭州學刊,2003(2)
[5]申來津.心理契約:德育提升的支點[J].教育研究,2003,(9):44-47
[6]鄒蘇.心理契約:組織與員工之間的紐帶[J].理論界,2003,(3):38-39
[7]李宏,杜學忠.組織行為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何明勇,碩士研究生,安徽合肥,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研究實習員。
劉克銀,碩士研究生,四川攀枝花,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研究實習員。何利明,碩士研究生,湖南岳陽,成都市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助理總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