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
【摘要】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一種大學文化。這時候就需要大學生、師資、社會協同合作以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創業。這一切,都要以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點為先導,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以提升學生的社會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
【關鍵詞】創業教育;現狀;不足;對策
當前社會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強烈,這對大學生、高校教育者以及社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各國創業教育的發展
1.國外創業教育的發展。美國是創業教育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霍勒斯·摩西在1919年創立的青年成就社開始了商業實踐教育探索。哈佛大學邁爾斯·梅斯教授在1947年率先開設了有關創業學的課程——“新創企業管理”。
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畢業生失業率的提高,高校開始關注創業項目。1999年成立的英國科學創業中心是一個全國性組織和創業教育的專門機構,涉及到80多家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及500多家企業。
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將創業教育作為培訓未來富有創新性人才的戰略,積極開展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創業教育的實施。
2.國內創業教育的發展。國內大學的創業教育始于1997年,當時清華大學的“創業計劃大賽”拉開了創業教育的大幕。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加,政府加大了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視,各高校也紛紛開設相關課程。
目前中國推進的一些創業教育項目有KAB創業教育項目,是國際勞工組織為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而專門開發的課程體系。
二、當前國內高校大學生創業的現狀
1.大學生創業的主客觀條件。“電商”“微商”等形式的興起,以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得大學生擁有了更多的創業機會,也推動了創業風潮的興盛。
首先,當前大學生有充分的課余時間參與創業活動,此外,大學生也愿意更多地涉足社會環境,接受其熏陶。
其次,當前大學生創業擁有更多地便利條件,例如優惠政策多。創業門檻低等客觀因素給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創業機遇。
2.大學生的創業心態。大學生創業心態多樣化,大部分可以分為倆種:第一,考慮到畢業后的就業壓力,大學生早早就產生了危機感,因為更愿意較早地走出“象牙塔”,接受社會鍛煉,提升工作能力。第二,出于主觀心態,有一種想獨立的心態,賺錢是獨立的一種體現,同時也為了擴大社會人脈。
三、當前高校在大學生創業中的不足
1.思想認識的不足。部分師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局限于組織學生開展創業計劃大賽,開設創業園,設立創業中心等,帶有極強的精英化教育傾向。事實上,創新教育應該面向大學生全體,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部分學生并沒有正確定位自己。大學生有時候眼高手低,對畢業后的期望值比較大;畢業時容易處在迷茫狀態,會出現跟風潮的現象,比如大家統一考研、考公務員;對法律知識認識不足,創業時候容易觸及法律問題。
2.課程設置和師資的不完善。大多數高校的課程較為傳統,知識更新速度慢,國內高校創業課程顯得少而單薄,不成體系。在大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力以及創業培養上缺乏系統設計,也與時代有些脫節。
創業師資數量和質量不足,師資力量配置大多數呈缺口狀態,教育師資隊伍多偏重理論教育,實戰型的創業經驗相對缺乏。
四、如何推進創業教育的對策
1.老師和學生的正確定位。在校內,需要吸納專業人才加入創業教育團隊,例如法學教師講授創業法律風險課程,營銷學教師講授企業運營課程等等,逐步改變純“學院派”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偏“管理性”創業教育的工作重心。老師教師既重理論,在此基礎上非常重視實踐。
學生應該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必須知道自己的優勢和能力,然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最后就是把事情做到極致。
2.學校的協同合作。首先,應該完善課程設置。開設提升大學生綜合實力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業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與創新創業實際運用能力。比如:發展創課,就體現了這點。
其次,在人員配置上,可以外聘有經驗的法律工作者,通過咨詢、培訓、講座等多種形式,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使得大學生創業法律意識的形成,讓他們明白不遵守法律就要被“淘汰出局”,也幫助大學生在法律風險面前保持更自主的應對態度。
3.社會的平臺提供。第一,要健全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從學校層面設立創業學院,負責創業教育規劃、政策執行、管理組織等工作,造就一個融合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創業教育于一體的綜合管理機構。
第二,社會應該提供就業觀、村官、社會創聯網的平等機會,引導大家的正確就業觀。
總之,創新創業師國家發展之根,是民族的振興之魂。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國家戰略需求。
【參考文獻】
[1]韓建華,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2]劉蕓.創業教育的產學合作機制探析[J].蘭州學刊,2010,(4)
[3]王慧,創業學院創業法律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