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也不斷涌現。“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其“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能夠使語文學科真正回歸到其語言的本質。本文主要就如何構建高效“學為中心”的初中語文課堂做了簡要探究。
【關鍵詞】學為中心;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我國的語文教學理論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教為中心”,“學生為中心”,“學為中心”。以“教”為中心,無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有可能會出現無記錄的無效學習中,而“學為中心”,能夠使教師和學生互相促進,產生心靈上的溝通,實現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正確定為教師和學生的地位
1.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往往是教師從頭講到尾,這樣的結果是一節課下來,學生基本上沒有動腦思考問題,只是跟著老師的講解學習。因此,要強化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好學好問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教師的“多教”是無效的,學生的“多學”才是學生掌握扎實知識的有效學習途徑。
2.建立教師的核心地位
“學為中心”的初中語文課堂,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不是要淡化甚至取消教師的作用,教師在語文課堂始終要處在“核心”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促進者。
魏書生先生說過:“只有懶老師,才能培養出勤學生。”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在學習中吸收。少教不是不教,而是要按照教學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高校課堂的教學。
二、科學調控教學過程
1.網絡平臺與傳統課堂的科學結合
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的具體課題和內容,為學生提供相關專題學習的網絡資源,使學生可以查閱多種學習資料,獲取有用的網絡信息,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體驗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快樂。
教師可以為學生開辟一系列的學習專欄:瀏覽專題、品讀專題、精讀專題等等,把教材和經典有機結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出語文素養。
在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鏈接時,教師要對學生學習內容進行篩選和科學調控。防止學生在眾多的網絡資源面前的無所適從或者是在網絡面前多度沉迷,從而得不償失。
另外,每個學生的吸收知識、消化知識的進度是不同的,教師要對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進行科學調控。對于提前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而對于掌握尚且不扎實的學生,教師要適當對這些學生進行鞏固訓練。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要想達到高效的“學為中心”的教學目的,創建豐富的課堂情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采取各種形式,為學生創設豐富精彩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課堂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例如,情景劇、辯論賽、分角色朗讀等等方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以《皇帝的新裝》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課文文本為基礎進行劇本編排,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通過學生的用心演繹,感受文中故事中的皇帝的興奮和大臣的尷尬。學生也只有真正的沉浸在文本中,真正的傾聽文本時,學生的表演才會貼近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過課堂課本劇的演繹,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加強化,從而促進了“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成功。
3.加強合作
小組合作是“學習為中心”的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分小組學習的方式,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自信的展現自我,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教師在分配小組成員時,也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進行搭配。使學習小組能夠分工明確,提高課堂學習的學習效率。
4.注重課堂交流總結
除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課堂上的總結交流也是“學為中心”的高效學習效果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完成后,讓學生自己來談談學習的收獲心得,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下學習成果。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進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表達的水平。
例如,教師在教授《詩經》時,可以使學生交流總結其中的豐富的意象。“逃之夭夭,其葉蓁蓁”,中,用桃花來烘托出一種歡喜的氛圍,桃樹果實豐滿又象征這美滿的生活。
學習《論語》,學生認識了古時賢者的大教育家——孔子;學習了杜甫的詩歌,讀出了他崇高的儒家仁愛和憂患意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學了魯迅,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事,看到黑暗中的一縷陽光;學了莎士比亞,體會到了人生中的缺憾美,體會到悲劇的震撼力量。
使學生在課堂的交流總結環節,展現出睿智的思想和到位的賞析。
三、結語
以學習為中心的初中語文課堂,學生不僅獲得了高效的學習方式和有用的學習資源,更使其在語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都有了層次性的提高。使學生從理論知識層面到精神建設方面都得到全面地滲透,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朱自清.經典常談[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作者簡介:
虞金花(1979~),女,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廿三里人,工作單位: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廿三里初中,職務: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