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陳守則
摘 要:掌握我國初創型企業發展概況并制定相應的發展對策,對于促進我國初創型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初創型企業作為不同于成熟產業的一種特殊產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通過分析共享經濟中具有領頭羊地位的優客工廠的發展模式,得出我國初創型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我國初創型企業發展的戰略思考,以期對促進新時代下我國初創型企業的發展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初創型企業;共享經濟;問題;戰略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007-0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下行壓力,相比于成熟企業,初創型企業更要做好應對困難的準備,加快轉型創新發展。當前,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任務,將成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改革攻堅戰役。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尸企業,來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瞄準短板這個關鍵環節,推動產業朝“高精特專新”方向發展。此外,初創型企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對于初創型企業必須從創新驅動中迎取變革力量,并轉化為發展優勢,培育我國經濟新增長點。供給側改革的降成本,提高供給效率是關鍵,這不單需要“去庫存”,需要政府出臺、落實更多有效政策來加以支持,更需要企業轉變思維方式,加強技術改革,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共享經濟的概念
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有的也說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此種共享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
共享經濟牽扯到三大主體,即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和共享經濟平臺。共享經濟平臺作為連接供需雙方的紐帶,通過移動LBS應用、動態算法與定價、雙方互評體系等一系列機制的建立,使得供給與需求方通過共享經濟平臺進行交易。
共享經濟的發展實質上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過程。去中介化是共享經濟的出現,打破了勞動者對商業組織的依附,他們可以直接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或產品;而再中介化則是個體服務者雖然脫離商業組織,但為了更廣泛地接觸需求方,他們接入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平臺。共享經濟平臺的出現,在前端幫助個體勞動解決辦公場地(WeWork模式)、資金(P2P貸款)的問題,在后端幫助他們解決集客的問題。同時,平臺的集客效應促使單個的商戶可以更好地專注于提供優質的產品或服務。
二、共享經濟視角下優客工廠的發展模式
優客工場由知名地產人士毛大慶先生發起,紅杉資本、真格基金、創新工場、億潤投資、清創科控、諾亞財富等多個投資機構共同投資,國內多位知名企業家聯合創始成立。2016年3月14日,優客工場宣布成功完成約2億人民幣A+輪融資,估值近40億人民幣。
優客工場是對傳統辦公模式的顛覆,倡導新的辦公生態。聯合辦公是種不動產、社會服務的聯合模式。在美國,聯合經濟(co-business)包括聯合辦公、聯合居住社區、聯合會議、聯合教育等不動產管理模式。
當傳統物業被賦予聯合經濟以后,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空間使用就跟傳統的辦公室、會議室出現很大變化。美國聯合辦公平臺We Work連接了200多種大、中、小企業。可以把辦公室理解成一個大的智能平臺,平臺上有好多個APP(社會服務)。它可以提供將近300種社會服務,有的服務于入駐企業(如企業助力、企業生存、企業降本增效),有的服務于入駐企業的個人(如生活、教育、醫療),這是辦公企業和辦公人群大量服務資源云集的平臺。
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美國的Rock Space是一個賦能平臺,上面既有投資人,又有輔導人,投資人和輔導人的身份大多數情況下是重疊的。傳統孵化器是單個投資機構為了更方便、高效地做投后管理,把孵化企業集中在一起,這個不是聯合辦公。當很多投資人把全部或部分人合投的項目放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加速器。入駐優客工場的不是創業團隊,而是小微企業,其成長助力既包括融資,又包括輔導。因此,優客工場兼有孵化器、加速器的屬性。往上游走:引申出創投公司、創業基金、創業學院業務。除此之外,入駐企業協同創業伙伴式辦公,與單一公司辦公的區別,在于強大的背書作用,既有平臺背書,又有伙伴之間的背書,這又引申出聯合品牌業務,即一個平臺上有200家公司,產生200個公眾號,1家公司想發布新聞,平臺調動200個公眾號一起發布。往下游走:每一個到入駐企業上班的人都是C端客戶,給他們進行畫像和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給人群進行分類,這就打碎了每個人原有的公司屬性,形成新的社群。很多面向C端的互聯網業務,比如幫用戶上門整理衣櫥、做圣誕裝飾、組織生日聚會。
搭好這個平臺和基礎設施之后,向符合資質的所有第三方開放端口便順理成章。比如醫療保健的需求,優客工場在上海跟幫醫網合作,幫助用戶的家人解決“看病難”,由此讓用戶釋放出大量勞動力,入駐企業和人群收的租金只是維持基本運營的現金流,所有上下游業務才是未來盈利模式的主要來源。
隨著傳統行業升級換代和互聯網帶來差異化、個性化的新業態,未來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優客工場的物理平臺和互聯網鏈接手段,能讓小微企業享受到大企業的辦公條件,這個層面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三、我國初創型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政策法規尚不健全
在政策導向方面,政策支持的重心出現一定錯位。目前中國多數地方政府在以政績為導向的官僚體制下,急于產業發展,不想“育苗”卻“造林”。其財政科技投入及有關配套政策的重心往往是一些大中型企業,積極推進一些“短、平、快”的項目,而對于創業服務體系及環境建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對早期企業或項目的各類資金支持、政策支持不足。這種“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促進方式,最終將財政科技投入以及相關促進政策措施的邊際貢獻率處于低位。此外,在政策執行方面,有關創業促進政策難以執行或普遍推廣。目前我國試行的孵化器四項稅收減免政策中,其規定的條件與現在的創業成本和社會消費指數缺乏適應性;企業所得稅的界定基本上不適用孵化器,相關優惠政策形同虛設;由于“稅種”主要涉及地方利益,造成實際執行不力。同樣,大量針對初創期企業的扶持政策與措施由于過高的或不必要的準入門檻與條件,難以惠及中小企業、早期企業等等。
(二)缺乏相匹配的營銷渠道
從創新鏈條來看,中國創新主體在技術生命周期的部分環節上出現了斷層。以美國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為參照,美國的大學院所主要承擔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等技術生命周期的前端環節,而其企業則形成從共性技術研究、商業應用研究、商品開發、工藝開發到規模生產等技術生命周期的中后端。這其中,在共性技術研究這一階段,美國的大學院所與企業積極合作,實現了產學研合作的有機結合。然而,目前中國的大學院所主要從事基礎研究,并部分參與共性技術研究及商業應用研究;而企業重在規模生產,參與部分商品開發與工藝開發,在共性技術研究及商業應用研究方面較為薄弱。這不但直接導致了產品生命周期上各環節的斷層,也限制了企業、大學院所之間產學研合作的層次與水平。
(三)未能形成企業自身的獨特品牌
提到咖啡廳,人們首先想起的是星巴克;提到相聲,人們首先想起的是德云社。不論是哪一類集群,消費者都是沖著某一獨特的品牌做出消費行為,有了一塊響當當的品牌就意味著有了固定的消費者和相當一部分潛在的消費者,這是順應市場的事情,對于初創型企業的成長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
四、推動我國初創型企業發展的戰略思考
(一)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
初創型企業具有高度創造性、外部性、偏好不合理性、一定的非競爭性、需求多樣性等特殊性,這也決定了政府干預的必要性。因為其高度創造性可能造成的初創型企業市場定價偏差,需要政府進行調節。具體建議如下:第一,加強經營型初創型企業整體發展規劃,制定包括財政、稅收、金融多種手段的支持經營型初創型企業發展的公共政策體系。第二,制定法規和政策,規范初創型企業行為,維護市場秩序。通過建立相關行業協會,增強行業自律。第三,政府應逐步增加對初創型企業的財政投入,提倡和鼓勵社會的捐助,支持初創型企業的發展。第四,改善政府和杜會對初創型企業的投入方式和完善財政支出政策,增強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激發網絡平臺的效應
互聯網模式下的平臺創新從eBay網站開始,通過eBay網站讓買賣雙方直接在網上進行交易,連接了以往缺乏完善渠道的兩個用戶群體。而到了共享經濟時代,平臺模式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將連接供應與需求的商機無窮放大,一邊是海量閑置或盈余的資源,另一邊是海量需要使用這些資源的人們,供和需在平臺上無盡循環,釋放出驚人的能量。一方面,成功的共享經濟平臺,應該能激發正向的同邊網絡效應,就像在Facebook上,當人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朋友在上面分享人生的日常百態與快樂點滴,自己也會加入其中;同時也能激發正向的異邊網絡效應,就像在臉書上加入的個人用戶越多,也就能吸引越多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另一邊用戶)入駐。另一方面,在構建平臺模式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思考,那就是先吸引供應邊的用戶群體,還是先吸引需求邊的用戶群體,或是同時吸引兩邊用戶一起入駐,這也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平臺模式的歷史上,尤其在共享經濟平臺的發展過程中,一般有多種策略可以采用,如補貼策略、用戶順序策略、雙邊同步與轉換策略等進行操作。
(三)注重企業品牌打造
初創型企業是帶有商業思考和哲學的產品,成為產品對外的旗號。每一個國家的領導企業品牌都蘊含著國家文化底蘊。文化讓國界消失,這是國際間不同國度的品牌可以相互移植的根本所在。企業品牌是由商業文化藝術凝聚而來,可以與消費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形成購買行為,進而產生用戶黏性,引導后續消費。
品牌一旦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企業就可利用品牌優勢擴大市場,形成消費者的品牌忠誠,保護本企業利益不受侵犯,同時還有利于企業后續發展進行市場細分。企業可以在不同的細分市場上推出不同品牌以適應消費者的個性差異,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另外,還有助于塑造和宣傳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好的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具有極高的價值。
此外,在客戶關系管理上也要有所注意。為客戶發布最新的產品信息及相關資訊,建立客戶個人信息數據庫,提供積分制服務,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保持客戶對公司繼產品類的關注度。保持與客戶的聯系,及時對客戶請求做出反應,制作電子刊物和相關視頻并進行發放,保持客戶良好的消費體驗。
參考文獻:
[1] 毛大慶.優客工場:做創業的“腦聯網”[EB/OL].經濟觀察網,2015-12-15.
[2] 晃鋼令,王麗娟.我國消費率合理性的評判標準[J].財貿經濟,2014,(4):99-103.
[3] 蔡.培養新的消費群體[J].領導決策信息,2014,(43):17.
[4] 梁琦.空間集聚的基本因素考察[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5):23-28.
[5] 于海珍,金起文.附屬型酒店經營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商貿,2010,(28):107-108.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