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佳 聶小麗
摘 要 本文就成都小學教育改革的具體做法,分析改革的利與弊。并將成都與樂山相比,通過走訪調查樂山教育現狀,分析在樂山實施教育改革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探討今后實施教改的方向和措施。
關鍵詞 小學 教育理念 西部教育 改革 爭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8.05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form of Chengdu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Compared with Chengdu, Leshan and, through visit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education in Leshan, analysis of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Leshan, 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he future.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ideals; education in the west of China; reform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備健康人格的現代人,然而,中國千百年來的應試教育,重智力開發輕身體健康,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導致學校培養的人才如同用模具塑造各種標準樣式的人。近年來,“素質教育、教育改革”轟轟烈烈地興起,筆者以小升初招生考試的改革為例,探討樂山教育改革實施情況及其利弊。
1 爭議中的成都小學教育改革
為了選擇優質的生源, 2016年部分學校小升初考試實施了不同形式的選拔方式:筆試環節——測試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面試環節——考查學生應變能力、綜合素質;體驗測試——考查身體素質;心理測試——考查家庭教育、人格發展、行為習慣;云課堂——考查學科知識。
出于不同的考查目的,側重考查的方面不同。
(1)學校不僅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儲備,也注重了解家庭教育狀況。比如,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不僅考查語文方面閱讀理解或寫作能力;也考查家庭教育方面,會問孩子是否會做家務,考查學生是否具有孝心。而在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西區,則要求提供一張全家福照片,借此了解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2)成實嘉西師則采取了保守加創新的方式考查學生。在語文方面注重閱讀,會問能否說出最近在看的書;涉及到學生自己的見解時,會問讀書感想、自己的觀點、看法和疑惑等等。這重在考查孩子日常積累,考查理解力,分析力和表達力。在數學方面,現場解題,解決多幾何題,并講述自己的解題思路。這重在考查孩子數學思維的敏捷性和正確性。
(3)還有學校為了考查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提出朋友鬧矛盾了,你該怎么辦?老師上課出現明顯錯誤,你會怎么辦?小明因為奶奶是馬路清潔員而被同學嘲笑,小明非常傷心,你該怎么勸勸他等一系列的問題,專注考查學生的社交能力和應變能力。
(4)為考查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程度,某些學校提出如何看待人口老齡化問題,如何看待手機進校園的事,對絲綢之路有什么看法和見解。還有學校則要求學生以外國友好同學的接待員身份,圍繞“游遍成都”、“吃在成都”等主題,模擬導游推薦成都名勝古跡、介紹諸葛亮的逸聞趣事、賞析杜甫的詩作等等,以此考查同學們的文化積累、策劃能力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成都小升初考查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反應能力、行為舉止、家庭教育、學習習慣等各方面的內容。題目涉及歷史、地理、建筑、風俗、典故、智商、情商等多方面、大范圍的考查,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實踐,進而擇出優質生源。
2 成都市小學教育改革的利與弊
在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呼喊聲中,成都作為四川省的省會城市,率先做出表率,開始了小升初的教育改革。成都此次教改,猶如一股新鮮的源泉,讓人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了它帶來的不利影響。
2.1 成都小學教育改革的利
成都教育改革,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和“人文素養”,這一改革,讓社會各界看到教育的曙光:
(1)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教改促使老師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方式,不斷接收新想法、開拓新視野。為應對不斷變化的時代,學生接觸知識的渠道增多,知識面也越來越廣,老師就需要不斷給自己充電,學習更多的知識來發展自己,開闊教學視野,提升教學水平。
(2)教育改革必然影響課堂教育的轉變,單純知識傳授的課堂教育已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為適應新的教育改革,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的課堂會隨之出現。課堂教育的轉變,不僅于有利于課堂氛圍的活躍,也有利于老師與學生更好地交流。
(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未來將出現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就社會現實來講,中國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衡量,提出綜合性人才需求指標。國家有這種需求,是因為中國尚且還缺乏相應的人才。此次成都的教育改革方案,是從學生、老師、甚至是國家長遠發展考慮的。
2.2 成都小學教育改革的弊端
成都市小學教育改革,注重學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學習,由老師灌輸學習到引導學生學習的確進步很大。但是此次改革的弊端也不容忽視:
(1)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被忽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牢固掌握了課本知識,才能夠進行發散思維。課堂上,老師教學雖然突破了傳統教學理論,使得學生對課堂不再那么排斥,甚至是喜歡上這樣的課堂,但是老師忽視課本的解讀,使得學生對待傳統型的考試還是倍感無力,甚至可能感到迷茫?;A不扎實,文字與語言表達就會蒼白,毫無說服力,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社會交往和知識點的實踐與應用。
(2)考試方式的轉變成為某些輔導班賺錢的幫兇。為適應成都地區小升初的招生考試,眾多的補習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奧數班、語文班、沖刺班、面試輔導班……這些補習班占領了小學生周末的時間,看似提高了學生素質,實際上將學生推向應試考試的深淵。
成都在小學教育改革方面成為了典范,是因為具有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成都具有優秀的教師資源,軟硬件設施優于西部其他地區;成都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先進于西部其他地區的老師。其他地區想要達到的成都教改的效果也是很困難的。
3 樂山實施教改的方向和措施
樂山教改不可能盲目模仿成都教育改革, “拿來主義”并不適合樂山的教育。樂山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老師應注重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學科課本的掌握和理解,善于運用正確的教學理念,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營造活潑、熱情的教學課堂。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意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是保證學生在教學課堂積極主動探討問題的前提。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綜合使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優勢,為營造活潑、熱情的教學課堂創設條件。
(2)立足長期發展,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和找尋幸福的能力。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此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學習各種技能。于是,孩子在家長的命令下變得煩躁,繼而失去了方向。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強化“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樂山地區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學生基本素質,加強德育。小學教育要從學生長遠發展考慮,應該培養擁有豐富學科知識且有真正素質內涵的學生。
(3)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學生因為個性的不同,擅長的科目和領域不同,因此,不能施行“同一論”,按照一樣的方式來教育學生、考察學生。樂山作為一座四線發展城市,由于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家庭背景和教育理念也就不同,對孩子的期望也就不一樣,造成孩子間的差異很大,所以更加需要個性化培養。在樂山有些學校已經開始個性化教育。根據孩子的喜好不同,學校開設了書法班、繪畫班、音樂班。雖然還不是特別完善,但這的確是樂山實施教改的先行者,樂山教改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前行。
(4)注重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培養,強化社會實踐的參與。將學生學習的課本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來教授。語文注重的是口語交際,能夠直接運用到生活中;英語不再是看重高分,能夠與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基本的防衛知識,讓學生學會自救;參與社會調研,學會思考社會現象;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定時出去游玩和參與獻愛心活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團隊協作能力。
(5)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家長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學校應該重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讓家長參與到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活動中來。舉辦多種多樣的親子活動,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近況,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學校主動和家長溝通,交流孩子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學校和家長成為合作伙伴,有利于更加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在學習、生活、實踐方面取得進步。
總之,學習的道路很長,甚至還充滿了各種挑戰,孩子要學會保持正確的心態,在行進路途中找尋使自己幸??鞓返姆椒ǎ却龘茉埔娙漳且惶斓牡絹怼_@就需要老師在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未來道路中走得更遠。
項目來源: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從成都小升初教改探析樂山教育模式轉變》,項目編號:201510649058
參考文獻
[1] 王宗敏,張武升.教育改革論[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劉瑛.謝廣田.“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課程的開發與研究[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3).
[4] 馮慧璇.淺談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J].大觀周刊,2011(49).
[5] 胡慶芳編著.六大國教育趨勢[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