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宙峰
【摘要】:壽山雕刻作為一種文化有著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隨著資源的日益枯竭。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資源,通過成熟的藝術理念,創新的藝術思路,精湛的表現手法,展現其應有的藝術魅力,提高其經濟附加值,做到“石盡其用,石盡其美”。
【關鍵詞】:壽山石雕刻藝術;歷史;現狀;發展
一、壽山石雕刻藝術的歷史延續
壽山石雕刻的藝術載體壽山石與浙江省青田縣的青田石、昌化鎮的昌化石,內蒙古的巴林石并稱為我國四大名石。其中壽山石以品質地優良,數量稀少居我國四大名石之首,壽山石的種類非常多, 以其溫潤瑩澈的質地,斑斕的色彩、豐富的肌理深得世人喜愛,作為雕刻藝術創作材料千年來備受推崇。
壽山雕刻作為一種文化有著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經現代考古發現自南北朝起,福州地區就出現了壽山石雕刻的隨葬品。唐朝時,隨著佛教的盛行,壽山地區寺院的僧侶經常開采壽山石,雕琢成佛器及禮品,饋贈給四方游客,由此壽山石雕開始流向四方,傳名于世。經歷了宋朝經濟中心的南移,元明之際壽山石印鈕雕刻藝術伴隨著各種篆刻的需要應運而生,乃至清朝的繁榮昌盛。在福州地區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藝術流派。奠定了壽山石雕刻藝術發展的堅實基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因石取勢,因色取巧”的雕刻方法及完整成熟的雕刻工藝。壽山石雕刻藝術創作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有人物、動物、古獸、山水、花草魚蟲等品種 。
二、壽山石資源及壽山石雕刻藝術的現狀
壽山石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從其被發現利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清代以來被大量開采用于雕刻創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長,和文化修養的逐漸提高,人們開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壽山石雕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備受人們的關注。愛石藏石的人群不斷壯大,龐大的市場需求,催生出龐大的壽山石雕刻生產制作群體,據稱目前壽山石雕刻從業人員約有數萬人之多。每年出產的壽山石雕工藝品不計其數,作為壽山石雕刻唯一的藝術載體,壽山石礦產資源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多數石種已經絕產。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如果沒了其物質載體壽山石,那還能被稱為壽山石雕刻嗎?對壽山石礦產資源的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與此同時另一種形式的資源浪費及破壞在行業及市場中普遍存在。
因收藏市場的不成熟,許多玩家包括部分的專業收藏家中存在一種誤區,盲目的推崇某種石料的稀缺性,過份注重材質本身的市場價值認為價格高的一定是升值空間大的,競相追捧,重石輕藝完全忽略了壽山石雕刻的藝術性。不珍惜珍稀名貴石材的使用于是乎在經濟利益的驅動大量的低層次的模仿抄襲的壽山石工藝品充斥市場來滿足泡沫式的數量需求。許多藝人雖然具備了較深厚雕刻制作能力,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和專業的美術學習,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優秀的設計創意理念。為投市場所好不顧石頭本身的造型體量,為取巧而取巧,大刀闊斧的現象比比皆是,使許多天生麗質的名貴美石被無意識的加工破壞,使其失去了原本所應有的藝術及經濟價值,大量的珍惜名貴原石資源被低水平的重復制作嚴重的消耗浪費。
三 、石雕刻藝術的創新與可持續性發展
由于過度的追求壽山石雕的經濟價值而忽視其文化價值,不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失準定位,使壽山石雕刻藝術產生了畸形的發展。壽山石雕刻產業在人才、表現技法、審美、藝術觀念等方面都逐漸背離藝術創新發展的基本規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壽山石資源,保證壽山石雕刻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每個壽山石雕刻創作的從業人員都應進行深入思考和廣泛探討。
1、研究探討壽山石雕刻藝術新的的傳承模式為創新發展提供動力。
任何藝術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而創新的基礎是傳承。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是藝術發展過程中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任何藝術都是不斷地繼承前代的藝術的基礎上發展前進的,每一個時代藝術家在反映他所處時代生活時都要以過去時代的藝術所積累的經驗傳統作為自己發展的基礎,沒有繼承就會行成藝術表現形式的斷層,多走彎路而不能得以延續發展。
因歷史原因壽山石雕刻行業在技藝傳承方面主要還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為主的相對單一封閉的傳承方式。雖然能使傳統的雕刻技法和行制得延續,但由于前輩雕刻藝人自身藝術修養的局限,創作題材,表現手法等只能延續傳統無法突破“千人一面”的狀態。要改變這種現狀首要問題是提高行業整體文化藝術修養水平,只有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的文化藝術水平的提高才能帶動行業的健康發展。首先改變傳統的師徒口手相傳的單一技藝傳承模式,探索壽山石藝術創作隊伍培養的新模式。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層次”的培養方式,勢在必行。
因國家教育政策的調整,國務院和教育部頒布的學科目錄將工藝美術剔除,以藝術設計替代之使得傳統壽山石雕刻產業因為缺少高層次人才的支持而制約其創新與發展的問題日益突顯。當前形勢下較為可行的辦法是加強在職培養。由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組織牽線搭橋,聯合專業院校開設以行業內具有較高層次的壽山石雕刻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的高研班,在職研究生班等。其次對現有鼓勵傳統工藝美術大師設立“大師工作室”的 “工作室”制度進一步完善,與專業院校合作強強聯合,貼近行業發展需要,集中后備人才進行培養和創新研發;有針對性地承擔課題研究和開展培訓。同時輔以集中式的短期培訓、聯合培養、技能強化培訓、繼續教育等中低層次的職業技能的教育再提高。逐步形成高、中、低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盡快提升壽山石雕刻從業人員的藝術文化理論素養和雕刻創作技藝水平。最后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大力度鼓勵專業院校及相關專業研究機構開展對傳統壽山石雕刻藝術理論的整理及系統性的研究,為壽山石雕刻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使得壽山石雕刻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得到系統的傳承和發展。
2、鼓勵藝術創新與開放,形成壽山石雕刻藝術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對待傳統我們不僅要看到它的經濟價值,更應看重它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內涵。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傳統藝術的精華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新源泉。對待創新,我們要有全新的視野。我們要以包容的態度,吸收傳統文化藝術的優秀養分,以開放的觀念借鑒吸收其它優秀文化藝術的表現行式和表現手法,創作出符合當代藝術審美趣味的優秀作品。
只為一代或兩代人的利益而置整個行業生存發展于不顧,無異于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壽山石雕刻藝術的發展之路已經到了求變求新的緊迫關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沒有創新的藝術注定沒有生命,唯有創新才能給藝術帶來旺盛的生命力,使之生生不息。
在當前優質壽山石資源逐步枯竭瀕臨滅絕的現實環境下,我們的唯一出路只有用先進文化引領藝術創新。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如前輩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亨云大師的《熊》系列、馮久和大師的《母豬》系列作品都是采用最普通的壽山石,充分利用石頭天然的色彩,運用傳統壽山石雕刻理論和技法,經過藝術的再創造賦予其光彩的生命。成為他們的代表性作品,得到了業內和市場的高度認可。
“石之美者皆為玉”再普通的石頭,其本身都包含著天然的美,問題是你有沒有能力發現它的美,能不能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手法去展現它的美,給它注入思想和內涵,使其具有生命力。有藝術生命的作品才是無價的。在壽山石資源日漸匱乏的當下只有珍惜,利用好每塊石頭,通過藝術的創造充分做到“石盡其用,石盡其美”。通過橫向的傳承與創新、縱向的開放與借鑒使壽山石雕刻的發展由“資源密集型”藝術轉向“藝術創意密集型”的發展道路,不失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