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霞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01-01
近幾年作為班主任的我每周都會給家長手機發送一些類似這樣的信息:您的孩子本周數學作業缺交次數,得分情況;遲到次數,得分情況;衛生得分;兩操得分;單元測試……本周量化總得分等等。這種用數據的形式把學生在校一周表現發送給家長進行家校聯系的方式就是——班級量化管理。
依據學校《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促進學生自主管理,在班主任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討論制定出本班的量化細則和管理辦法往往更周密,更能得到學生的支持,更容易得到貫徹執行,因為學生自己認同的東西沒有理由不執行。細則包含了作業、值日、儀表、出勤、兩操、課堂紀律、學習進退步加減分、各項競賽活動、好人好事、考試成績等10多項內容。班級常規管理頭緒多,往往要花去班主任許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實施由學生全員參與的量化管理制,在某一時段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主任似乎輕松了一些。
不可否認這種對班級學生進行量化管理有積極的方面:其一,量化考核體現了對班級學生管理的相對客觀性、公正性、公開性;其二,量化考核具有操作簡便、數據匯總快捷之優點;其三,量化考核數據直觀、一目了然,便于分析在一定時期內,班級整體工作及學生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但是,我慢慢發現其實量化管理只是把管理的項目具體化、細致化了,并不會起多大作用,相反對于那些總也上不去分數的,會更起負面作用。量化管理如果沒了人情味,一點意思都沒有。我經常對班級量化考核進行反思:這種模式難道真的如此完美?難道真的就科學么?結合個人的反思,我認為對學生進行量化考核有著以下弊端:
1.以數據說話,但往往數據不一定是事實的反映。數據是死的,它僅僅代表著學生的行為與標準的差距,而無法告訴我們具體的原因是什么?更無法體現孰對孰錯。
2.以考核為唯一手段,失之于功利。我們該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量化考核最初是用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但我們教師與工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工人的勞動對象是無生命的商品,而我們的勞動對象是有血有肉的青少年兒童。在過分注重那些枯燥的數據的同時,帶給我們學生的僅僅是功利思想。根據量化考核細則,拾金不昧可以加分,當看著學生從兜里費勁掏出一張人民幣并一臉的窘迫樣子,很隨意地問一句:你在哪撿的?結果學生支支吾吾。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種悲哀,我們將撒謊和功利就以這種方式輕松地教給了學生,然后再道貌岸然地對學生因撒謊等錯誤進行簡單的說教甚至懲戒,試問:這難道就是我們教育的初衷?
3.無視個體差異,滋生消極對抗情緒。同班的同學千差萬別,而量化考核無視這些差異,以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千差萬別的個體,最終的結果就極易導致學生的消極對待甚至抵觸對抗。你會常聽到一句話:“我就這樣了,你看著辦吧。”對于一些問題學生本身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知而不行是常有的事,如果我們能真正地以一個教育者的姿態去發掘問題之所在,對其進行個性化教育,也許效果會更好。
4.以剛性的數據取代人性化的管理,造成緊張的人際關系。如果僅僅以對待產品的方式去管理人,最終的結果無疑會失敗。以人為對象的工作是最難的工作。管理人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級還真是要花費一些心思的。量化管理治班可以用,但是千萬不能忽視每個學生可能出現的“蛛絲馬跡”。作為老師要理解并善待學生的錯誤。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犯各種各樣的錯誤。老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有犯錯的權利。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除了扣分,還應該耐心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并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激勵學生改正錯誤。
我們可以科學地利用量化管理培養學生良好自主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對每個學生細致入微地觀察,感受他們在中學這個敏感學段的心理變化。班主任要意識到逆反期學生心理,處理不恰當就會嚴重影響教育效果。所以班主任需要深入班級、及時了解加扣分情況,善待學生,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更能得到學生的理解,更利于集體的良好風氣的形成。
綜上所述,量化考核作為一種手段,有其利,也有其弊,如何趨利避害,是每一位班主任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未來國家之脊梁,我們決策之失誤,禍害在未來,我們不能急功近利而不顧教育之根本。班主任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學習,用自己人格魅力去影響、激勵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會怎樣做一個具有社會主義良好品德的人。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