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良珊 孫建春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49-02
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否科學地設計出靈巧、新穎、易于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那么,應如何進行設計,才能使課堂提問更為科學有效呢?
一、選擇好提問的問題
問題要提得確切,不能信口提問。有的問題,提得含糊,學生摸不清意圖,不好回答。有的問題,答案范圍過大,也不妥當。為便于學生思考,每個問題都應該像出考試題一樣,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問題的邏輯要嚴密,語言要簡煉、清楚、確切。切忌出現科學性錯誤,使學生心理受壓,影響正常的思路展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的問題一定要經過精心篩選,避免隨意性。問題選擇得當,能激發學生思維共鳴,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但是,如果選擇的不恰當,容易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難以達到教學目的。首先,提問要緊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如果漫無邊際進行提問,就會抓不住課堂教學重點,即使所選的問題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其次,提問要疑而不難,引人入勝。提問的難易應該控制在學生經過聽取教師講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夠回答出來的程度。再次,提問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盡可能選擇一些與學生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生尋求答案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一個好的提問應該包含基本知識廣泛、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難度深淺得當、與其他問題關聯密切、有較大的引申余地、問題答案靈活而不呆板。教學提問課堂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外。要求教師既備教材、備教法,又要備學生,是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按照教學規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的結果。
二、把握好提問的時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要注意時機。時機得當就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機不當就會分散學生的精力,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課開始時設疑提問,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課堂中間提問,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旺盛的時候實施,因為此時學生急切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激起疑問的火花,以便觸發他們的思維興奮,集中聽課注意力。在課尾提問,既可以考察學生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認識到所講授內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補缺,同時又可以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新課內容,一舉兩得。
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與教師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首先,可以點名提問,也可以不點名提問。點名提問可以更多地引發被提問人的思考,調動被提問人思維的積極性。不點名提問,不需要具體的人來回答,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思維,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可以單獨提出一個問題,也可以提出幾個“一連串”的問題。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將此問題分解為幾個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
再次,可以只提問題沒有引導,也可以提出問題后提供一些思路。對于簡單一些的問題,可以完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對于復雜一些的問題,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
最后,教師還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對基礎差的學生,多提一些簡單、容易回答的問題,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其學習動力。對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多提一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他們的答案可能更完整、更準確。通過選擇不同的提問對象,提不同的問題,使所提的問題能達到設計提問的目的,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四、對學生的答案要有著、有落
教學中常見這樣的現象,學生回答了老師的問題后,教師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對學生的回答卻不置可否,實際上把提問當成了一個沒意義的過場,特別是對不確定的或錯誤的答案,尤其不能放過,缺了什么,錯了什么,應該落實下來,這本身就是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過程。
五、提問中要處理好這樣四個關系
(1)提問對象要注意點與面的關系。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比較簡單的應盡量讓中、下學生回答,較難的也可讓中等學生回答,然后再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補充、解答,這樣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課堂提問應該鼓勵全體或大多數學生參與。有時,需要指定非自愿者來回答問題,這就要求教師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學生,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學生。還應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創造有利于學生參與的課堂環境。
(2)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
(3)曲與直的關系。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么”“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
(4)多與少的關系。授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余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興趣。提問過少,難以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要啟發,不要暗示
教學中我發現有的提問是帶暗示性的,暗示的結果,不是培養了真正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盲從。當然“是非問”有時是必要的,遇到一個問題,學生很可能答錯時,“是非問”還是可以的。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