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
摘 要:隨著我國高校規模的擴大,各高校都產生了大量的資金需求。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在資金投入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總額不足、結構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管理等。因此,從政府、社會和資本市場以及高校自身等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促進高校投融資的合理高效,實現高校的良性運轉,是促進當前高校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校;投融資渠道;多元化投資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123-02
2014年,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達到2 547.7萬人,遠超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優勢,高校需靠大量資金支持,促進自身健康發展。雖然目前高校收入總量逐年增加、收入渠道日益拓寬,但高校發展所需資金僅靠政府投入、學校內部或銀行貸款等渠道融資,是難以滿足高校發展所需。
一、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現狀
教育投入是一國之內政府和民眾對教育領域的投資額,其中中央和地方財政部門列入預算的教育事業費和教育基本建設投資等,屬于國家發展各級教育事業的費用,是我國高等教育投入主力。而社會民間投資及社會捐贈和高校企業等投入則是國內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但對我國來說,這些渠道的高等教育投入嚴重匱乏。
一直以來,我國教育作為事業部門,辦學經費幾乎都來自政府財政撥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之一,發達國家的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保持在5%—6%左右的水平,發展中國家平均近4% ,而我國則為3%左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此外,隨著高教改革,我國高校經費結構中家庭等社會投入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占到高校經費的58.3%,而學雜費所占高校經費比例已上升到26.5%,如果考慮除卻政府公共財政投入之外的事業性投入,已占高校經費投入的35.1%。政府高校教育投入比例連年下降,而且政府投入在地區、學校之間還存在嚴重失衡問題:政府投入更偏重于核心城市或東部地區的一流高校,忽視籌資困難的普通高校尤其是中西部普通高校投資需求,阻礙了我國高校體系健康發展和完善。據清華大學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13年清華大學一所學校獲得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已高達50多億元,科研經費超過39.31億元,到2016年累計已獲得社會捐贈高達101.82億元,其各領域收入都遠超廣大普通院校獲得的各類收入[1]。根據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1年部屬高校校均獲得政府投入是地方高校校均政府投入的1.7倍左右[2]。
二、當前我國高校投融資存在的問題
(一)高等教育投入經費嚴重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較強態勢,然而教育投入卻遠落后于經濟增長水平。2014年我國用于教育的財政支出為23 041.71億元,其中中央政府為1 253.62億元,地方政府為21 788.09億元,只占到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63%,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隨著“分稅制”財稅制度,以及政府間分權型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的深入推行,擁有穩定稅源和高財政收入的中央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占全國總投入的比例越來越低,其與地方政府教育財政投入的權責方面出現了嚴重不對等的問題。同時,由于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財政收入較低的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基本圍繞基礎教育項目,所以用于高等教育的地方政府投入比例在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中不斷下降。總之,在我國高等教育投入依賴國家的前提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限制了我國高校的健康發展。
(二)高校資金使用存在盲目性,效率低下
2015年,我國普通高校教職工有233多萬人,其中專任教師只有153余萬人,具有編制的教輔行政人員比例遠遠高于實施社會化后勤管理體制的發達國家或地區。過多的教輔行政人員、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導致高校資金分配上過度浪費于行政環節尤其是不必要的行政職位崗位上。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在高校資金分配上,過度偏重校長等行政管理人員,一線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得不到合理的收入分配,導致部分專任教師輕視甚至忽略教育工作,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教育科研水平的發展提高。同時,低效率的資金管理和運用模式造成我國高校教育設施、教學條件的建設嚴重滯后于高校規模擴張,不能適應學生和社會發展所需,如實驗室使用效率低,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所需資金短缺等。另外,由于各高校內部目前在圖書和實驗設備的使用上沒有進行有效整合,條塊分割、行政過度干預,進一步制約了資金投入效果。
(三)高校資金來源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費過度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其他途徑的投入很少。一方面,校辦產業規模很小,難以滿足高校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在吸引社會捐贈方面,力度不大,數量不多。校友捐贈率是衡量美國大學辦學質量的指標之一,而我國大學長期以來缺乏這方面意識,尤其是地方高校受知名度等制約,難以獲得長期穩定的社會捐贈,來自本土企業家或本校校友的捐贈非常少,缺乏良好的社會捐贈氛圍。
(四)高校資金缺乏有效管理和監管機制
一方面,受“國家辦教育”的計劃經濟體制思想影響,我國高校管理仍停留在計劃經濟階段,高校各種經費來源及利益獲得只能通過行政方式,如高校職稱制度完全脫胎于行政管理模式,根本無法擺脫行政的過度干預。這種僵化的高校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缺乏激勵機制和高效的管理效率,嚴重制約了學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高校對政府部門的“等、靠、要”不良作風,限制了高校健康運行。另一方面,對高校投融資的監管措施有所欠缺。我國高校基本沒有形成專門的審計機制,經營收入處于混亂管理狀態,甚至一些學校存在資金的大量流失和浪費。
三、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促進高校良性運轉
(一)穩定政府財政支持,有效降低政府投入風險
首先,各級政府須繼續堅持和穩定高校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是公益事業的思想指導,繼續強力支持對教育的財政支出和政策扶持,針對高校擴招和擴建帶來的高額債務,可以實行利息補貼等政策來降低高校的財務風險。
其次,各級政府應積極創新制度,降低政府投入和高校融資風險。通過政府引導,打破“條塊分割”,統籌規劃、優化配置全國高等教育資源;以合并、改建、置換、重組等市場運作方式盤活教育資源存量,籌措建設資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實行“撥改投”,構建政府和高校間的委托-代理治理結構,積極利用市場機制,通過貸款、控股、參股等金融工具籌措建設資金,有效放大政府投資。理順教育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監管之間的關系,全面實行高等教育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做到投資、建設、管理、營運“四分開”;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規范投資建設程序,建立投資責任約束機制,保證資金使用效益和施工質量。建立資金運用績效考評機制,按照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建立均衡性撥款和競爭性撥款相結合的高校撥款制度,形成內部自主自律與外部監督評估相結合的經費管理機制,增強撥款的公平性和透明性,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率,降低政府投資風險。
(二)利用科研人才優勢,積極開拓自我增值能力
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和人才優勢,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整合優質資源,實行“開放、流動、競爭、聯合”機制和全員聘任制,在原有體制基礎之上,依托自身優勢,積極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形成矩陣式網狀管理結構,促進高校內部科技資源流動和共享,全面提升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高校自我創新能力的改善,可促進科研資源經濟和社會效益提高,實現高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改善高校自我增值能力,保障資金供給,降低資金使用風險。
(三)吸引社會各階層參與,降低投資主體風險
首先,應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助學,不斷拓寬教育投資資金的來源和渠道。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構建、梳理教育部門或高校行政管理部門信息溝通渠道。高校獲得的各種投融資要定期向社會公布,引導資金投向教育領域。
其次,應完善校企與銀校合作,建立“政府投入、學校主導、多方集資、面向社會”的混合模式,實現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多元化,充分調動各階層積極性,開辟高校投融資的多元化,降低高校融資成本,提高其融資能力,促進資金高效使用。
(四)積極創新金融工具,有效控制投融資成本
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運作,創新金融工具,擴大高校資金來源。比如,通過發行具有國債性質、企業債券性質的高等教育債券,發行高等教育彩票,建立教育發展公司、高校資金信托公司等方式,實現高等教育資金良性參與資本市場運作;憑借教育資源優勢和特色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高校建設,積極健康地運作高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保障高校投入資金增值,有效控制高校獲取資金成本,避免高校資產縮水和商業借貸中財務風險。
(五)改善高校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
高校既要承擔傳授學術、研究學術的社會職能,又要肩負提高自身運行質量、創造辦學經濟支撐條件的任務,所以應通過學術和資本紐帶同外界發生關系。但我國高校作為事業單位,行政色彩濃厚,基本是通過行政行為同社會各界進行交往。要想完善高校投融資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就必須解除高校和行政部門的掛鉤,取消高校行政級別,使行政管理干部轉變為職員身份,實現高校由行政管理模式向專業教育部門管理模式轉變;有效控制后勤和管理成本,降低資金重復使用和低效率風險,形成高校投資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張燕燕,胡光宇.我國高水平大學教育經費構成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117-120.
[2] 黃臻,易羅婕.我國高等教育投入公平性與教育整體效率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21-25.
[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