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目前仲裁中調解制度作為一種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得到廣泛關注,其在實踐中也逐漸被廣泛運用,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相應規則、制度的缺失和滯后,在實踐中面對紛繁復雜的糾紛,仲裁中調解的缺陷日趨顯露,因此,為了適應現實需求,更好的發揮仲裁中調解的優勢和作用,完善仲裁中調解的相關立法和制度便迫在眉睫。
關鍵詞:仲裁中調解;多元化;意思自治
一、仲裁中調解制度的涵義
仲裁中調解制度源于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在20世紀50年代的仲裁實踐,仲裁中調解這一富于中國特色的糾紛解決方式的創造和運用,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被西方贊為“東方經驗”。
在我國,所謂仲裁中調解指的是在仲裁過程中仲裁庭在已經基本查清案件事實的情況下,經雙方當事人同意而在仲裁庭主持之下,進行的調解,調解成功仲裁庭應當制作調解書或裁決書,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作出裁決。仲裁庭進行調解的前提通常是案件事實已經審理清楚,是非曲直已經查明,調解中合意的形成基本上是以當事者個人關于是否有利,是否有理的評價標準為基礎達成的解決,能夠更貼切的反映當事人所處的實際情況。[1]通常仲裁庭進行調解時主要采用三種調解方式:第一種是面對面的調解,即雙方當事人在調解時均在場,仲裁庭就可能的爭議解決方案進行勸說,以期雙方當事人給予一定的妥協讓步從而達到一個相對公平的結果;第二種就是背對背的解決方式,即雙方當事人各自提出一套爭議解決方案,仲裁庭分別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并將意見傳達給另一方,然后將反饋意見傳達回去,幾次來回,最后在爭議各方的底線上達到一個平衡點,并確定最終的解決方案;第三種就是雙方當事人自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告知仲裁庭,再由仲裁庭制作調解書或裁決書,實踐中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二、仲裁中調解制度的現狀分析
(一)仲裁中調解制度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仲裁制度是根植于國外的,但是調解制度卻有著深刻的社會基礎,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華。1956年當時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對外貿易仲裁委員會首次開創了仲裁中調解的實踐。改革開放后,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在1988年貿促會制定的《仲裁規則》第37條當中規定可以對符合仲裁條件的爭議案件進行調解。這是我國第一次把對調解的規定載入仲裁規則。之后于1994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其中第51、52條對仲裁中調解的條件、方式、效力和終止等問題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這是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對在仲裁中調解的原則予以正式確認。現代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仲裁中調解來解決糾紛,通過一個簡易的仲裁調解方式,使得調解成果具有了法律效力,幫助當事人減少了金錢和時間上的壓力,降低了糾紛解決成本,提高了糾紛解決效率,解決了執行難問題,深受大家的歡迎,所以仲裁中的調解制度影響力越來越大。
(二)仲裁中調解制度的現實問題
(1)受案范圍過于狹窄。我國現行《仲裁法》第2條規定仲裁的受案范圍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且仲裁機構受理案件是以仲裁協議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將生活中大量的民事財產糾紛納入仲裁制度的調整范圍。
(2)調解主體的身份受限。依照我國現行《仲裁法》的規定,仲裁調解制度中的調解主體只能是仲裁庭,即由承辦案件的仲裁員來進行調解。而仲裁機構工作人員、仲裁秘書則不能作為調解主體來參與解決糾紛,調解并不能貫穿仲裁程序的始終。這樣就嚴重影響了調解的速度,降低了調解的效率。
(3)調解書的法律效力存在爭議。依據我國現行的《仲裁法》第51條第2款的規定:“調解成功達成調解協議的,仲裁庭應當制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制作裁決書。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在實踐中,有很多仲裁員會以仲裁調解書的方式結案,這就會給當事人帶來一定的風險。
三、仲裁中調解制度的完善
(一)擴大仲裁中調解的受案范圍
在我國當前形勢下,擴大糾紛可仲裁性的范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受案范圍不應再局限于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應當界定為當事人自己具有獨立處分權,并愿意來仲裁機構進行調解的仲裁機構都可以受理。
(二)明確仲裁中調解制度的主體身份
仲裁中調解制度的調解人員在仲裁程序中進行調和、化解矛盾,有效及時地解決爭議。除了仲裁員外,可以考慮將仲裁機構聘用的專職調解員,仲裁秘書等都可以納入調解員的范圍,以分擔仲裁員的辦案壓力。另外,應專門制定一個調解員名冊,以供當事人在依照意思自治的原則下選取自己最信賴的調解員。
(三)明確仲裁調解書的法律效力
根據我國仲裁法以及仲裁中調解受案范圍的規定,對于當事人之間達成調解協議時分不同情況而定:一是如果當事人提交仲裁機構調解的糾紛屬于仲裁法規定仲裁的受案范圍,則在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后,可以由仲裁庭制作調解書,也可以根據調解協議內容制作裁決書,兩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二是如果當事人之間提交調解的糾紛屬于仲裁法規定的受案范圍,但是調解的事項超出仲裁協議所規定的范圍,只要當事人愿意重新訂立仲裁協議,就可以制作調解書,否則只能達成調解協議;三是如果當事人提交調解的糾紛不屬于仲裁法規定的受案范圍,對于當事人之間達成的調解協議僅具有合同的效力,并不具有強制執行力。[2]
(四)設立專門的調解中心
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仲裁機構除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外,還應在仲裁委設立專門的調解中心,通過調解中心,可以直接受理各種非仲、非訴商事調解案件,對于達成調解協議的再依據當事人的請求由調解中心制作調解書。
(五)完善相關立法
目前我國《仲裁法》中對于仲裁中調解的規定過于簡單,存在著明顯的法律缺位,遠遠跟不上實踐的發展需求,所以完善調解方面的立法與建設相關配套制度迫在眉睫。應設立專門規范調解的程序,對我國現有的各種仲裁調解形式,程序的啟動、進行、終止以及責任制度等作出統一的規定,從而確保當事人的程序正義,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實體利益。
參考文獻:
[1]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王亞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鄧建民、曾青.仲裁程序若干問題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張榮(1994— ),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