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池
摘 要:西藥的誕生為人們意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其造成的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西藥不良反應與藥物選擇性、藥量、藥物毒性有關,常見的有低血壓、精神反應、耳毒性、尿潴留、神經系統毒性反應等。本文主要針對西藥藥物不良反應的特點、誘因與防范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西藥藥物不良反應;特點;誘因;防范
近年來,由于西藥藥物引發的不良反應十分嚴峻,常見的有胃腸道反應、皮疹、呼吸困難、高熱等,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合理應用西藥,不僅可以提升治療效果,還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1 西藥不良反應的特點與原因
西藥不良反應與藥物選擇性、藥量、藥物毒性有關,如果長時間大劑量用藥,或者機體本身就對某種藥物敏感,都很容易引發不良反應,多數損害較為輕微,可以預知。但是還有少部分西藥會出現后遺癥。西藥藥物不良反應的常見類型有過敏反應,這是指患者對藥物產生病理性免疫反應,過敏反應的發生與藥物劑量無關,只與藥物種類相關。某些患者在長期應用一種藥物時,會產生繼發反應,引發二重感染,還有一些患者自身體質較差,很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性,且這種依賴性往往具有遺傳性的特征。除了過敏外,常見的西藥不良反應還有:
1)低血壓:一些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如果出現體位突然性轉變,很容易發生低血壓、頭暈目眩、暈厥癥狀,這多出現在服用血管擴張藥、利尿劑與降壓藥物后;
2)精神反應:一些藥物會導致患者出現幻聽、幻視等精神癥狀,如抗膽堿藥物;
3)耳毒性:部分藥物會損傷患者前庭,導致其出現耳鳴、惡心、頭暈目眩等癥狀,如鏈霉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
4)尿潴留:尿潴留多見于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服用抗膽堿與抗抑郁藥物,都有可能出現尿潴留,因此,在用藥時,必須要嚴格控制好用藥劑量。
5)神經系統毒性反應。如氨芐西林等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毒性反應嚴重的患者可出現癲癇樣癥狀;四環素可導致精神障礙;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多粘菌素等可導致眼部調節功能下降,甚至出現視神經炎及視神經發生萎縮等表現。
6)肝臟毒性。在抗生素中,兩性霉素 B、林可霉素等可導致中毒性肝炎,大劑量的四環素能夠引起重癥肝炎,紅霉素可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炎。鏈霉素等可導致肝細胞性黃疸。
7)血液系統方面毒性。氯霉素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發生可逆性各類血細胞減少,其中粒細胞首先下降,其次是發生不可逆的再生障礙性貧血,雖然少見,但死亡率高。
西藥的誕生為很多患者帶來了福音,為醫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由于部分患者不了解西藥的藥理作用與用藥劑量,濫用藥物情況比比皆是,特別是抗生素的濫用更為嚴重。過多用藥不僅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還讓細菌獲得了耐藥性,進化為毒性、危害更大的新型變種,而藥物的研發速度是遠遠跟不上病毒、細菌進化速度的,長此以往,后果將不堪設想。
2 西藥藥物不良反應的控制措施
每年,由于西藥不良反應住院的患者人數并不少,這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這些患者,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用藥不當引起,為了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我們需要采用綜合性的干預措施:
2.1 合理用藥
首先,應該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明確診斷,再對癥用藥,選擇好藥物種類與劑量,盡可能應用副作用最小、不良反應發生率最低的藥物。同時,在用藥時,要考慮到患者的病情與年齡,尤其對于小兒與老年患者,由于他們機體抵抗力差,更要嚴格控制用藥種類與用藥劑量,不可一概而論。在服藥過程中,要謹遵醫囑,避免私自加大或者減少用藥劑量,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2.2 臨床管控
在臨床用藥過程中,要控制好給藥途徑,不同的給藥途徑,藥物作用是不同的,作為醫生,要明確用藥方式,避免由于疏忽造成不良反應。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也需要警惕藥物的配伍,在患者輸注藥物時,加強巡查,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根據藥物種類、病情與年齡調節滴注速度,控制好滴注時間。此外,對于抗生素,要嚴格控制用量,規范用藥方式,減少資源的浪費,避免由于濫用抗生素引發不良反應。
3 結語
西藥的誕生為人們意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其造成的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為了降低臨床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國家針對此制定了完善的報告與監測制度,利用這項制度讓醫護人員了解各類藥物的用藥劑量與不良反應發生率,便于臨床中的合理用藥。本文分析了西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對于該種問題,可以通過加強醫護人員的培訓,控制用藥劑量與用藥種類,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高尚艷.老年人常見西藥不良反應與預防措施[J].赤子(上中旬),2015(13).
[2] 邵云俠.老年人常見的西藥不良反應與防治策略初探[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31).
[3] 鄔遠興.老年人群常見西藥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5).
[4] 鄒家龍.老年人常見的西藥不良反應與防治措施[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01).
[5] 王靜.乳酸環丙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在臨床中引發的1例不良反應[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