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媛媛 金煥玲
摘 要:建筑不僅是一種物質實體,它也是一種文化精神符號,代表著國家民族的文化特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當代最科學、最合理的價值追求。應該融入到各個不同的領域,包括建筑、藝術、日常生產、生活等領域,從而形成中華文化體系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以“和諧”價值觀為例,認為“和諧”價值觀融入建筑領域應遵循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倫理原則,需要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諧共生,關注建筑與人、環境和文化精神的和諧等問題。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筑;和諧
中圖分類號:B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156-02
中國建筑,無論是建筑本身,還是建筑背后的故事,都深深蘊涵了中華文明寶貴的精神氣質,保留了歷史的文化印記,展現了時代的價值追求。而今天的中國建筑,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好體現。“和諧”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成為中國建筑文化所追求的精神目標和價值標準。
一、將“和諧”價值觀融入建筑中的必要性
(一)中國傳統建筑追求“和諧”之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諧”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都是極為推崇的核心理念。例如,“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和諧共生”、“厚德載物”等等,都是“和諧”價值觀理念的體現。中華文化的“和諧”價值觀同樣反映在建筑設計中。與歐洲各國建筑不同,中國的建筑特別強調群體的組合之美。無論從建筑本身的布局、結構、色彩、高度,還是內外裝修、彩畫、木雕、磚雕等裝飾,都處處凸顯協調之美。例如,在貴州、廣西、湖南侗族地區,著名的侗寨建筑就把“天人合一”的“和諧”展現得淋漓盡致。侗寨建筑圍繞鼓樓修建,鼓樓、戲臺、薩堂、民居木樓、寨門、涼亭、風雨橋……看似自由布局,實則有著非常強的向心意識,透露著秩序的和諧美。還有,中國古代的園林將自然美景加以巧妙剪裁,移至有限空間內,小中見大,宛若天開,給人們展現的也是一個和諧的理想境界。例如,蘇州園林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將“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融于建筑之中。正如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边@就是中國人對和諧家園的憧憬和追求。
(二)現代建筑應有中國文化的獨特品質
建筑文化是一種深遠厚重的文化,它是一個國家文化底蘊的寫照,也展現出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是文化的符號。近些年,由于受外來建筑文化的影響,我國的傳統建筑受到了沖擊,毫不猶豫地毀壞具有文化價值的古建筑,不加思考地復制所謂現代性建筑,破立之間,喪失了中國文化的獨特品質。梁思成先生就曾說過,“中國城市多在無知匠人的手中改觀,故一向的趨勢是不顧及歷史及藝術的價值。舍去固有風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滑稽的局面”,“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征,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為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的衰落,乃至消滅的現象?!盵1]我們應該思考中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建筑?筆者認為,文化的特色是絕不能放棄的。這一點,德國就做得非常好。德國的建筑忠實于城市的歷史,忠實于城市的文化,因此,德國的建筑就像是城市的名片,非常富有表現力,一看就知道是德國的。細數中國古代建筑的偉大成就,可見我國實際上是有著非常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藝術理論的,這些在一些資料中都有記載。那么,在今天這個文化交融的時代,我們的建筑文化應該何去何從呢?如何在城市的設計、建設中既傳承保留傳統的特色又構筑現代元素,如何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在城市建筑的新舊之間依然成功凸顯“和諧”的聲音,是我們應該思考和把握的。
二、將“和諧”價值觀融入建筑中的原則
(一)“天人合一”
中國古人追求“和諧”,而“天人合一”則是和諧的最高境界了,這里的“天”是抽象的、非實體的概念。儒家的“天人合一”雖說內涵豐富復雜,但最基本的觀點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點上,先哲們從不同的角度都進行了闡釋。例如,孔子的“畏天命”,孟子的“盡心、知性”,董仲舒更是強調“天人感應”、“人副天數”等,天道生生不息。儒家主張人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主張人和自然的共榮共生?!疤烊撕弦弧彪m不是專門針對建筑而言,但作為一個普遍的原則,也融入了建筑的理念當中。因此,“天人合一”的“和諧建筑”,也就是要克服建筑與環境的異化,尤其是在現代環境下,實現人與自然、建筑的和諧共處是首要的原則。
(二)“和而不同”
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從構造上看,“和”字屬形聲字,甲骨文從“龠”,形口吹排簫,聲禾。《說文·龠部》:“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敝敢魳返暮椭C。古“諧”字寫作“龤”,亦從“龠”,形口吹排簫,有眾人一同口吹排簫,合調之意。可見,“和”“諧”最開始都與音樂有關,指聲音相應,伴奏適度,只是后來才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哲學概念。那么,“和諧”是不是指一模一樣呢?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和”的概念強調“多”。“和”非常強調事物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并且也追求豐富性,堅持有“多”才有“和”。在歷史上,學界有很多次“和同之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就是說君子善于協調各種不同的分歧見解,并不盲目附和;而小人卻不能正確對待不同的分歧意見,只會追求表面的毫無原則的統一,其實是盲目附和,并未達成共識。因此“和而不同”是和諧的本質意蘊,也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要求。“同”是抹殺矛盾雙方的差別性,是消極的;而“和”則是實現雙方的差別統一,是積極的。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東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沖突和融合,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在建筑領域要實現民族文化更新,更要遵從“和而不同”,分清良莠是非,杜絕盲目附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此才能凸顯建筑作為一種文化、藝術的精妙之美。
三、將“和諧”價值觀融入建筑中的思路
(一)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諧共生
將“和諧”的價值觀融入建筑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在城市的整體規劃設計時要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諧共生?,F在很多城市為了更新改造,進行大拆大建,把很多優秀的建筑文化遺產破壞了。這一方面破壞了很多歷史記憶,另一方面也使城市失去個性。習近平在《<福州古厝>序》中就特別提出: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風貌和個性?,F在許多城市在開發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筑,搬來許多洋建筑,使城市逐漸失去個性。在城市建設開發時,應注意吸收傳統建筑的語言,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個性。所以,這就需要先在設計理念上要有整體觀,偏執于一方均是不可取的片面之舉。其次,如何做到城市新老建筑的和諧共生呢?很多積極的做法是新老分區,各展風采。在這一點上,巴黎、羅馬以及上海,都是做得很好的,既保留了老城區建筑的歷史風貌,又開辟了新城區的現代建筑,新老建筑和諧共生。
(二)注重建筑與人的和諧
建筑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所以建筑本身應當遵從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就是建筑要實現與人的和諧。首先,建筑本身在選址、結構、材料、色彩以及裝飾等方面要滿足人的需求,考慮人的感受,使人有歸屬感、愉悅感和幸福感。其次,建筑與人的和諧,不僅體現在建筑為人服務的本質要求上,而且,優秀的建筑也能促成人與人的和諧。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建筑與人的和諧的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基本是天在上、地在下,人在院落中的一個封閉居住模式,這種設計非常符合中國人內斂含蓄的精神品質。四合院看似簡單,其實在整體設計時卻包含著嚴格的等級和秩序觀念,而這種秩序也正是“禮”的標準,是人們為了實現社會和諧、人際和諧所應當遵從的原則和規范。
(三)注重建筑與環境的和諧
建筑與環境的和諧,這里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是指建筑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與環境融合為一體,成為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的很多山地建筑都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建筑與人工環境的和諧,是指一個建筑的建筑造型和風格需要與周圍的已有建筑取得協調、形成對話,而不能是完全孤立、格格不入的。同時,它還需要考慮到各種使用功能,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協調各種矛盾。
(四)注重建筑與文化精神的和諧
建筑,既是物質財富的體現,也是精神財富的縮影。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文化面臨著國際化的沖突,弱勢文化也需要在強勢文化的浪潮中不斷沖撞與交融。建筑作為一個文化載體,能否在地域化、民族化、全球化之間走好融合之路,是每一個建筑人應當考慮的問題。有人曾說:“如果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域在現代化、國際化的過程中失去了自我的識別性和凝聚力,那只會導向可悲的結局。”筆者認為,衡量一個城市建筑是否先進的根本標準就在于是否能夠將這個城市的文化、這個民族的文化深深印刻在建筑中,印刻在人們的觀念中,是否有利于增強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我們所要建設的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我們所要倡導的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共同價值。我們的建筑,作為社會文化和價值展現的重要載體,應該秉持“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諧自然觀,以最終實現建筑與人、環境,與文化精神以及建筑自身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