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宇
摘要:本文以廣東文理職業學院機電工程系印刷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案例為例,對“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教育模式進行了思考,闡述了該教育模式的特點,對學校實施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互聯網+教育”與“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模式的融合進行了探索,試圖尋求一種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結合 ;互聯網+教育;教育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國家高等職業教育也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在全國高職院校紛紛進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存在著這樣一種教育模式發展方向—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專業,各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教育模式各不相同,下面以廣東文理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例,闡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教育模式的含義和環境因素分析,并且說明該教育模式在我院的具體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提出對我院“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教育模式的思考和教育模式發展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教育模式的說明和實施環境因素分析
校企合作是基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其本質在于把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良性互動,形成“雙贏”局面;其核心是產學合作、工學結合、雙向參與。產教結合是生產過程與教學結合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中結合工作實際進行教學,“基于生產過程”、“生產過程系統化”、“工學結合一體化”等產教結合的典型形式。“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教育模式是指職業院校通過對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描述,開發學習領域課程,創建真實企業實踐環境,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活動。
我院坐落于以家電產業作為拳頭產業的廉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據走訪統計,企業現有從事電子設計、開發等工作的專門人才為358人,實際需求的人數達1050人,無法覓得合適人選的相關職位高達66%,對電子、電氣領域人才處于緊缺的狀態。結合地區的需求,我院和周邊多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下面以我院機電工程系為例具體說明。
二、“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模式在我院機電工程系的實施案例
如下圖,我院機電工程系結合工學的特色,以“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模式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1、印刷專業建立“印刷工廠”。我院地處廉江開發區,是工業園區內的唯一一所大學。2014年,學院投資2.6億建設的8萬多平方米高12層的多功能的現代化實訓大樓投入使用。同時投入3000萬用于新建、擴建一大批實訓室,包括投入1000萬建設的印刷車間。學院大力引進對口企業進校,建設“校中廠,廠中校”,逐步實現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已建成印刷生產車間。我院還建立了服裝生產車間、汽車維修車間等,為學生的教學和學校的生產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建立“印刷工廠”,深入與企業的合作,有利于學校的生產和印刷專業學生培養。一方面讓印刷專業的同學把課堂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可以清楚企業對印刷專業的素質要求;另一方面印刷專業的同學去實踐的過程也為印刷工廠的生產帶來了便利,達成了良好的互惠互利關系。我院印刷車間的建設、校企合作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2、“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模式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應用。在教育模式上,我院引導相關專業對接生產過程,與用人單位深度合作,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倡導理論與實踐交融的教學模式。
我院與廣東威王集團有限公司、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威多福集團有限公司、廣東龍力電器有限公司、廣東長程電纜有限公司和曙光電子電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實訓基地協議,并且聘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和相關教學文件等的編寫。例如: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與我院簽訂合作協議,公司作為機電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訓基地。公司和機電系協商了以下的合作項目:①共同研討、修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核心課程體系;②共同開發制定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標準,設計來自專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實訓項目;③合作開發課程、編寫講義,加強教學資源的建設;④企業承擔部分課程的實踐教學任務;⑤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我校學生大三去公司參加頂崗實習。
3、“頂崗實習”使理論結合實踐,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基礎。我院機電工程系下設數控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印刷技術和應用電子5個工科專業,為使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我院安排了一系列的實訓課程。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我院機電工程系安排大三學生進行頂崗實習,使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專業知識。這項措施也是檢驗“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教育模式實施成果的有效方式。
三、對“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模式的思考
“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模式是被認可和推廣的高職教育教育模式。一方面,制約技能訓練的一個瓶頸就是我院缺乏真實的企業化實訓、生產環境,學校教育與企業需要之間不能完全對接。另一方面,企業應該也希望能夠全程參與學校技能培養的各個環節,相應地縮短了對入廠工作的新員工考察和培養的周期,減少了培訓的投入,降低了生產成本。
我院經過不斷地探索與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第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提高職業院校的生存能力和拓寬畢業學生的就業出路,因此我院在尋找企業合作時積極性高漲;但對于企業而言,無論是從經營成本還是管理壓力上對企業的利益補償方面缺乏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校企合作對企業帶來的社會效益不足以吸引眾多企業積極參與,因此個別企業在校企合作時積極性不高。第二方面,在操作過程中,容易把“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模式當作“放羊”式的教育,對學生缺乏檢查與監督的手段與辦法。第三方面,校企合作往往停留于表面,難以深入深化,辦學過程中缺乏學校與企業、 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信息交流與溝通。
我們在實施“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教育模式過程中,一是可以立足市場、服務企業為理念,調整優化專業結構;二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對校企合作人才教育模式的扶持力度;三是健全教師培養機制,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四是協調好校企合作的利益關系,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
四、“互聯網+教育”與“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模式的融合
“互聯網+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底層重構,可以通過互聯網解決學校教育、“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教育模式下的部分“空白區”,形成一個完整的“實踐+理論”知識體系。目前,許多在線教育磅礴發展,成為“互聯網+教育”中的一種方式。我們的學校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這樣的平臺進行知識的補充,用更多實時共享的優秀教學資源“充電”。
當然,“互聯網+教育”模式不只是在線教育這樣一種方式,還包括“互聯網+教育管理”、“互聯網+教師”、“互聯網+課程”、“互聯網+教學”、“互聯網+學習”等這樣一些方式 。當“互聯網+教育”和“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模式融合的時候,可以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五、結語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理念來培養人才的。“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教育模式是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我院得到實施,培養了一批批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在實踐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有待政府、企業、學校間共同的協調,與此同時,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中,高職院校各自需要找到一條具有特色的、能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又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劉加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2014(12).
[2] 吳鯤,劉沈.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與產教結合的系統設計研究[J].商貿人才,2015(07).
[3] 趙月霞.高職高專校企結合人才教育模式研究[J]. 人力資源管理.2015(05).
[4] 李碧武.“互聯網+教育” 的冷思考[J].數字社區.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