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山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口語教學;情境;體
驗;想象;表演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92—01
口語交際是訓練聽話、說話能力的一種形式,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互動的言語交流活動。學生只有在動態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活動中,才能增強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學會分析、歸納、評價的思維方法,才能形成由語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構成的口語交際能力。然而,在實施口語交際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交際的本領,如何讓學生真正學會交際變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教師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交際,在生活中引導學生運用交際能力,實現練習于課堂,得益于課外,讓學生掌握交際的技能,養成與人交往、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中的一點經驗,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發靈感
創設情境,將身邊的事物帶入課堂和校外,在課堂學習和生活實踐中獲益,這是提高小學低年級口語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一定的情境是學生增強生活體驗,激發思維與口語表達的原動力,和諧民主的氛圍則是大膽進行口語交流的前提。所以,教學中一定要依據教學內容,盡量模擬社會生活中交際創設情境,形成良好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交流的欲望,無拘無束地交流。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自己去吧》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模仿小鴨游泳的動作和小鷹飛行的動作,一邊做一邊說,感受努力帶來的成功喜悅;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從現在開始》這篇課文時,可以先小組合作或同桌合作表演,再請學生上臺表演,給學生戴上獅子、貓頭鷹、袋鼠和猴子的頭飾,在表演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動物的心情,還可以讓臺下的學生根據表演中的動作、語言和神態,提出自己的建議。在這種演演、說說、議議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讓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真實感受
口語交際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教師要有意識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會,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接觸、交流,豐富學生的交際語言,或適當地布置一些交際作業,讓學生在社會、學校、家庭的生活實踐中進行交際,切實提高交際能力。如,布置主題為“秋游”的交際作業后,筆者帶領學生到附近的天梯山石窟去參觀游玩,讓學生在參觀中了解石窟的歷史、構造、意義、傳說等,并有意識地與管理員進行交流,聽一聽管理員是怎樣與別人交談、怎樣介紹展品的。交際課上,讓學生或扮成“小游客”,或扮成“展覽廳管理員”進行表演、交際,同時著重引導學生注意說話要禮貌,態度要大方,聽別人講話要認真耐心,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三、借助圖畫想象,拓寬思維空間
“圖畫是鼓勵學生說話的一種強有力的興奮劑。”人教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配有大量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圖畫,這些圖畫常能喚起學生觀察、聯想和說話的興趣。如,教學第一冊課文《小熊住山洞》時,課文配有幾幅充滿童趣的四季森林美景圖。在教學之初,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觀察圖畫,說說圖上有哪些景物,這樣做既讓學生初步感知了森林在不同季節的美好景色,也在看看說說中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利用好文中的圖畫,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良好素材,讓學生放飛想象,盡情表達。
四、鼓勵模擬表演,在實踐中創新
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會成為學生更想活動的催化劑。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表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對有趣的情節、人物,學生有很大的興趣,教師的參與更讓他們有動力,在師生共演中進入情境,實現交際能力的訓練。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課時,筆者扮演青蛙,讓學生扮演小鳥,筆者入情的朗讀,讀活了這個故事,筆者生動的表演,演活了這個故事。最后,筆者讓學生展開想象:跳出井口的“我”高興嗎?學生從筆者的動作,想象筆者看到了美麗的景象,從筆者的表情,想象筆者要說的話,筆者的表演讓學生更想說了,說的面也更廣了。
總之,情境的創設,動態的交流,使口語教學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得到了具體的落實,使學生在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想說、會說、善說,立足生活實際,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筆者相信,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探索,小學低年級的口語交際能力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