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益斌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97—01
高中語文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為語文教學增添活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當然,多媒體技術在運用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否則也會毀壞語文特有的魅力,妨礙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一、教約其博,學薄其厚,教、學故進
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其最大的特點便是可以極大限度地擴充知識面,鏈接相關信息,進行廣泛閱覽,從而廣才弘識。蘇軾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葉圣陶也說:“故教師之為教……必令學生……領悟之源廣開。”在語文課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給了教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自由空間,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能力則成了教師所必備。于是,博觀約取,運思如刀,“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知語),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隨之“潮平兩岸闊”,更進一層。此進,曰為師者之“思”進。
而從學生角度講,教師雖于博取約,其獲得的知識量仍是相當巨大。若教師又相機誘導,利用多媒體廣泛開展研究性學習,其知識的儲備可謂“富五車”了。那么“藝術品所放射的人的性格的光輝----一種奇妙的表現,通過畫或音樂,把人性中最深刻最簡單的一些特質都表現出來”(愛默生語)。學生至于融會貫通、欣然頓悟、學臻妙境的機會就會更多一些,其學習能力也會更進一步。
二、新師所教,新生所學,教、學共新
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節省教學環節及時更新所學。如其對板書時間的節省,對資料印刷的節省,對操作步驟的節省;對教學手段的更新,對教學方法的更新,對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學習《茶館》、《雷雨》、《哈姆雷特》課文的時候,通過精彩的視頻播放出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和個性特點,讓學生產生了一種不可抗力,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此外,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有一些文字和意境優美的文章,如《蘭亭集序》、《阿房宮賦》、《項脊軒志》、《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具有著優美的意境,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學習這些文章的時候,可以配上合適的音樂、圖像和視頻等,讓文章中的意境全出,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體悟文本中的內涵和美。
三、激師活教,誘生活學,教、學乃活
作為21世紀的偉大工程之一,信息技術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必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為其有效載體之一的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也必將日益凸顯它的非凡魅力。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因此,語文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面前就無形被激活,其表現有二:一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教師必須活學活用這一新型的“教學工具”。二是語文教學的審美性又決定教師必須活用善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如,面對一段“風戲垂柳,湖波蕩漾,花前月下、深谷幽澗,泉水叮咚、百鳥鳴囀,碧江晚霞、夏嶺秋山”的文字,教師如何盡其美,廣其義,深其涵,行之遠呢?這種時候,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磨破“嘴皮子”,那么,久而久之,其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必然會是“書呆子”。但倘若引進了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鼠標輕輕一點,畫面、音樂、文字落英繽紛,表情、眼神、思考也就流光溢彩。在這里,多媒體教育技術代替了“言”而有“文”,其對學生的影響自然刻骨銘心,久而難忘了。
從另一個方面講,試想,當教師在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而使語文課堂變得活潑生動、活力十足之后,作為學生,難道還能無動于衷、一池死水嗎?故學生也就被相機誘活。表現也有二:一是廣開視聽,獲得知識的“活”。二是奮其私智,獲得思維的“活”。
四、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需要遵循的原則
首先,多媒體技術在運用的過程中要遵循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多媒體并不是必須用不可,也不用每一個教學內容都應該使用,而應該將其作為一種輔助工具,更好地發揮教學中的人文性,提高教訓效果。
其次,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時候應該遵循整合性原則。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應該從語文教學出發,發揮教學的優勢和特點,否則只能在運用中迷失自我,失去有效性。
第三,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學科中的應用要遵循參與性原則。促進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教學的參與者和制作者,而不是知識的受眾。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