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百云
【關鍵詞】 語文教學;自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99—01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四條基本理念中,第三條中有這樣一段話:“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
那么,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激發需要,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語文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又要求學生適應未來的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與方法。由學生的“學會”變為學生“會學”,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現代詩《秋天》時,如果所教學生是農村孩子,學生對課文內容不難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學生,他們可能對課文內容理解起來就有一些困難了。教學這首詩歌,重點是引領學生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教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激發學生表達美好感受的欲望。課堂上采用誦讀法和品味法,讓學生在朗讀與品味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在這個基礎上拓展延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開展“走近秋天,親近自然”的活動。學生返校后,創作了很多以贊美秋天為題材的作品,包括攝影作品、散文、詩歌等。然后將學生的作品整理歸類,舉辦一次“走近秋天,親近自然”成果展。這樣,既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又滿足了學生心理的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二、帶著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探究
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
怎樣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呢?應通過適當的啟迪,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將學生的思維焦點,引向知識的明處。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問題:(1)題目是《藤野先生》,為何開頭卻寫“清國留學生”?(2)寫清國留學生用“標致”一詞怎樣理解?(3)作者寫“棄醫從文”跟寫藤野先生有什么關系?(4)藤野先生聽到“我”將不從醫,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會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別關照?組織學生討論,學生也在討論中明白:這些問題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選材及主題思想幾個方面。此時教師可將這樣一個問題留給學生:如果要你寫自己的老師,你將怎樣安排、組織材料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樣更能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寫作,形成自己對閱讀與寫作之間關系的獨立理解。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善用評價,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實行多元評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人士都來參與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關心、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