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雄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一、教師要正確面對學生存在的不良習慣
先賢哲人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充分說明人在自然狀態下,不假思索,不必費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種行為,就是一種習慣。作為班主任經常會遇到學生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他們出現的一些壞習慣壞行為的確讓人頭痛,那么一定要先讓自己心平氣和,通過思考冷靜的去處理。這樣的效果肯定比發怒更管用。以前我們班有一位男生,進校時行為習慣特別差,經常給我帶來麻煩事,起初我也很生氣,認為他是朽木一個,總是以責備為主,但后來冷靜思考后覺的自己處理的不好,因為責罵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變了方法,當他犯錯時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態然后讓他講原因,和他講道理并且從學生角度想問題,處理問題。慢慢的他有了一些變化,這件事讓我明白一個好班主任首先應該是學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懼怕的對象。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我們的祖輩十分注重學習環境對行為習慣的影響,“昔孟母,擇鄰處”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應該十分注重班集體的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優良班風的形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一個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就會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當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那些個別的行為習慣差的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如果班級風氣不正,習慣好的學生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向壞的方面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注重班集體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設班風班貌時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礎打好了,對后面的班級管理有很好的幫助。
三、以身作則,榜樣示范
教師是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言行舉止、性格習慣等都對學生有熏陶作用,與其夸夸其談,一次又一次的說教,倒不如身先士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師。“以身作則”向來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師以身作則,以規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習慣直接熏陶學生。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就會形成習慣養成教育的良好氛圍。其次,注重名人效應。定期給學生講中外名人習慣故事,告訴學生,成功來自好的習慣,只有養成了好的習慣,才能走向成功。在學生中間,也可定期選舉“個人日常行為習慣優秀個人”,樹立良好榜樣,讓其他學生可時常參照對比,時刻糾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時,利用班會課、開學典禮等活動,讓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走上講臺,現身說法,介紹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打破學習成功的神秘感,讓每一個學生都意識到:學習靠聰明,也靠勤奮,但最主要的是靠養成好習慣。
四、告訴學生如何去做
把自己的期待告訴學生,使其成為集體的奮斗目標,并始終如一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初中的孩子總希望做一個被老師喜歡的學生,這一點作為一名老師都有深有體會,并不難理解,實施起來非常容易。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坦誠地告訴學生,使其成為學生集體的道德標準。介紹許多優秀學生的事跡和優秀班集體的情況給學生,這樣做的直接目的便是讓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大家希望和肯定的行為,因而能夠有很好的方向意識,在不自覺的行為中朝著大家認可的方向去努力。
五、激發學生愿意去做
班級工作頭緒眾多,但并非雜亂無章。有很多程序性的工作,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不斷重復操作。例如做值日、上課間操、做眼保健操等,在班級常規工作的方方面面,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商量解決辦法。在學生充分參與討論并實踐證明的過程中,班級的各項常規應運而生。如《家庭作業制度》、《升旗紀律》、《值日生制度》、《晨讀制度》、《班干部工作職責》等,這些不一定都形成書面的制度,但要讓全體學生心里都明白我們班級有這樣的制度,一旦違反將會受到班規的制約。
從健全精細化制度開始,實現班級精細化管理的進程。建立了多樣、精細化的制度,讓班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學生明確知道了什么時候應該干些什么,應該如何去做?做得好會怎樣,違反了紀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這些制度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不管是成文的還是不成文的,都深深的烙在學生心中,便于學生遵守。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