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 黎泉君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高科技與新技術飛速發展,我國傳媒行業正發生著深刻而劇烈的變革,其表現特征是新媒體的迅速興起和快速發展。尤其是高校內新媒體的發展速度快,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需求。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參與度高,受眾面廣。但在高校新媒體傳播實踐當中,新媒體運用呈現出工具理性的趨向。互聯網思維在高校新媒體傳播中的運用則被忽視,本文將基于互聯網思維對高校微信、微博新媒體平臺新聞宣傳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高校新媒體宣傳發展創新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互聯網思維;微信;高校;高校新媒體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幾何時,報紙是新媒體,可謂風光無限;當廣播出現時,報紙又成了舊媒體;而電視成為新媒體后,廣播很快又成了舊媒體;隨著互聯網的崛起,以門戶網站為首的互聯網媒體似乎就成了新媒體的代表了;隨著微信,微博,微視頻的的廣泛使用,現在的新媒體又泛指三微了。但這三微都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所以互聯網思維對新媒體的發展尤為重要。根據調查,60%大學生,每天查看手機100次以上;70%大學生,起床第一件事是刷微信、微博;80%大學生,生活必需品沒有手機就會心慌。
隨著移動互聯網絡技術及其產品的迭代發展,信息時代的內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以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為代表的媒介產品,日益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開始參與塑造新一代公民的性格。無庸諱言,移動互聯時代對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質疑,如何回應這一質疑,從而始終實現對青年大學生的有效引領和服務,是今天的我們必須攻克的難題。
1.當前大多數高校新媒體平臺所存在的問題
1.1高校對新媒體公眾平臺認同度較低,起步晚
在新媒體時代,全國的高校都在不斷地探索公共網絡平臺的建設,一方面希望享受高速發展的網絡給學生教育帶來的巨大便利和強大效果,另一方面又對網絡環境的正面性和公信度持懷疑態度。再加上近些年來網絡技術發展迅猛,不斷有新產品、新平臺的出現,高校公共平臺建設落后,對于青年工作沒有能夠積極干預。
1.2高校網絡公眾平臺對參與者缺乏吸引力
高校的網絡公眾平臺是以互聯網絡為基礎,利用數字化的信息和網絡媒體的交互性來宣傳大學的核心價值和校園的主流導向的主陣地。平臺聚集的人氣是平臺發展的一種最重要的外顯結果,現在高校官方微博的師生參與率都比較低,教育管理者對于新時期大學生的整體思想狀態和興趣點缺乏了解和把握,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1]
1.3高校網絡平臺管理方式不甚科學
目前高校內部對網絡平臺的管理,基本上是“監控”和“引導”兩種思想。引導,就是指參與式管理。監控,就是指監視控制。學校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管理方式,把握管理尺度。長期來看,這種壓迫式的管理,無疑會削弱高校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吸引力,損害學校長久利益。
1.4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得力的管理隊伍
高校普遍對于網絡公共平臺普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管理隊伍。校園網絡管理比較混亂,學生工作處、網絡中心、黨委宣傳部等部門都具有管轄權,但是職權分工有交叉,就會造成多頭管理和責任不明等問題。各高校都在組建管理隊伍方面雖做出了不斷地努力和探索,但是在技術、管理成員能力素質培養等方面仍有明顯不足。
2.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校新媒體平臺運營
2.1認識新媒體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新媒體的特征是:①交互性與即時性;②海量性與共享性;③多媒體與超文本;④個性化與社群化。一句話概括就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F在互聯網發展已經進入3.0時代。不再是之前以內容發布為主,而是內容+服務+關系三位一體??梢钥闯雒襟w現在不僅僅是引導輿論,而且還需注重關系媒體。根據微信使用人群及公眾號報告,“微信用戶普遍年輕,86.2%的用戶在18-36歲。絕大部分微信用戶的職業來自:企業職員、自由職業者、學生、事業單位員工這四類職業。其中大學生占比19.7%。25%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30次,55.2%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p>
“公眾號是微信的主要服務之一,近80%用戶關注微信公眾號。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和媒體的公眾賬號是用戶主要關注的對象,比例高達73.4%。用戶關注公眾號主要目的是獲取資訊41.1%,其實是方便生活36.9%和學習知識13.7%?!?/p>
根據數據可見:當今下的新媒體的陣地應向何處轉移。
2.2為什么要重視新媒體?
在高校宣傳工作中,意識形態斗爭要求我們重視新媒體,政務公開要求我們重視新媒體,數字化生存要求我們重視新媒體。一句話概括:受眾在哪里,媒體就應該在哪里。
2.3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玩轉新媒體?
以互聯網思維審視新媒體,介紹幾種常見的互聯網思維:①屌絲思維: 摒棄“精英派頭”,樹立平民視角;②痛點思維:少說正確的廢話,點準網民的穴位;③迭代思維:不做慢騰騰的烏龜,要當勤奮的小白兔;④平臺思維:告別單向灌輸的歷史.擁抱移動交互的現在。
舉一些例子可以闡釋出其中的思維:
“新華社發2012年6月G20峰會,當地時間6月18日,G20峰會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開幕。在領導人合影中,主辦方用國旗來標示各國領導人的位置。合影完畢,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彎腰把這面國旗貼紙撿起,細心地收起來,這一細節引起熱議。”
這是一段新聞內容,其中并沒有提到主席為什么要彎腰撿國旗,而是將這段思考留給了讀者。這篇新聞當時上了各大新聞媒體的頭版。
“2013年12月,習近平走進北京慶豐包子鋪月壇店,自己排隊買包子。親自排隊,親自點菜,親自端盤子,親自付賬。”
此段新聞內容,文字只是簡簡單單的描述了一下當時的情景,沒有任何感情抒發。小舉動之所以引發大反響,沖擊力源于那種質樸的情懷(痛點)。細微之舉無須拔高,其本身細微之間流露的那種質樸和自然,已足以能觸動人心。
另一方面要注意網絡語言溝通,在竊喜中與網民產生共鳴。宣傳是官本位的,新聞是民本位的。站在領導角度寫,只是黨報評論。站在公眾角度去分析,才是新媒體。寫關系到贊美領導形象的評論時,我們很容易仰視。對領導是仰視的,而讀者對領導是不買賬的,是平視,這就形成了傳播的錯位,從而形成反感。
善于以講故事方式網宣,避免大道理。融道理于故事之中,聽完了故事,就接受了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不需要再畫蛇添足地上綱上線,替讀者得出一個高大上的結論。
3.優秀的高校新媒體運營團隊是怎樣?
3.1團隊建設
一枝獨秀不是春,一個人的頭頂不起一片天。團隊建設是根本。
3.2平臺建設
把握互聯網發展的新技術和新趨勢,著力抓好學校微博、微信、移動終端等新興媒體的規律研究、創新應用和運營管理等工作。
3.3內容建設
切實提升優質原創內容的策劃和生產能力。堅持“傳播內容有品質,服務師生有溫度”,主動設置正能量話題,牢牢把握輿論風向,講好校園好故事,傳遞校園好聲音。[2]
3.4渠道建設
以新媒體聯盟為載體,強化校院兩級聯動,努力推動校內二級單位以積極的姿態提供好新聞素材,加強網絡校園文化建設,強化網絡輿論引導,形成規模效應,著力打造校園新媒體矩陣。
4.總結
在各行各業都在重視新媒體發展環境下,高校的新媒體宣傳應該準確認清新媒體的概念與發展趨勢,分析自己的優勢,將其放大,增加自己的競爭力。運用互聯網思維把握住師生的興趣點,突破傳統輿情管理模式,制作適合自己院校的原創內容,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把握高校新聞宣傳的主動權,打造優秀的新媒體運營團隊。
參考文獻:
[1] 鄒佳俊.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公共網絡平臺建設的思考[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 2014(05)
[2]趙阿妮.淺析微博客的信息共享模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才智.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