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老師只是點拔、啟發。但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依然是老師講得多,學生想得少。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教改的要求,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就必須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如何在自己的陣地——課堂,發揮引導者的作用?
一、點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點拔不是讓學生就范于教師的教學環節和步驟,而是教師順應于學生學的進度與情勢,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前不久,我看了靳家彥老師上的《有這樣一個小村莊》的課堂錄像,靳家彥老師那高超的教學藝術和對學生學習規律的充分掌握令人嘆服。整堂課無一不體現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只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點拔:小村莊是什么樣子——為什么會消失——我們應該汲取什么教訓——我們應該在現實生活中怎樣做,層層入深,學生的認識不斷升華。教師只有掌握了點拔藝術,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點拔——開啟學生的智慧
有時我們會聽到一些老師報怨學生“啟而不發,是魚木腦瓜”。其實不然,是教師沒有掌握點拔啟發藝術,提問題過于簡單膚淺,或過于深奧,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要學會點拔,首先要轉換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循著學生學習的思路致力于導,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讀書,在思考中學會思考。這樣,點拔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下面兩段不同的教學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例1:指導學生精讀“彩塑”
(1) 自由朗讀課文,說說這段內容是圍繞哪一句寫的?
(2) 哪些詞語寫出了彩塑的特點?圍繞這個特點描寫了哪些彩塑?
(3) 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彩塑。
(4)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例2:品讀“彩塑”
(1)朗讀感受:莫高窟彩塑給你總的印象是什么?
(2)欣賞影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感受莫高窟的彩塑。
(3)品味體驗:欣賞了彩塑,再讀讀課文,說說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為什么?
(4)對話追問:同學們,我們學會品味語言還不夠,還要學會和課文對話,課文這樣描寫想告訴我們什么?學會追問我們的古人,他們塑造惟妙惟肖的藝術形象,表達了他們怎樣的內心世界呢?
(5)美讀感悟:你能把自己對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讀出來嗎?
(6)配樂朗讀“彩塑”這一段。
(7)想像說話: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會怎么嘖嘖稱贊?
顯而易見,例2的教學效果比例1好。我們的點拔是否得當,關鍵是看我們的點拔是不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方法、習慣”這三個維度出發。很明顯,例1只考慮了“知識、能力”這一個維度,忽略了其它兩個維度。而例2就能以這三個維度為目標來設計教學,特別是例2中的(4)和(7)兩處精妙的點拔,讓學生穿透了語表層進入了內蘊層,體驗到課文的意蘊。
三、點拔——讓教師的語言更精彩
楊再隋教授曾評價: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太多,問得太細,統得太死。老師辛辛苦苦講了許多正確的廢話,學生聽不到精彩的語言。老師就像一臺粉碎機,把什么都磨碎了再給學生,已是無滋無味。結果是導致學生怕學,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要把所有問題都講透了,大量問題應留給學生去解決。學生經過自己思考獲得的東西印象更深,記得更牢。這就要求教師要精講,教師的語言要精練、精彩。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點拔就是激活,激活學生的思維,激活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學生在老師的點拔下,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教師的點拔語言還能營造出各種不同的學習氣氛。
精彩的點拔能讓學生如魚得水般地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讓我們都來學會點拔,把課堂的契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從而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責任編輯邱麗